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征兵博客

拥有一世的良知 探索一生的真理

 
 
 

日志

 
 
关于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顾问。美国《现代管理》、《世界经济探索》编委、审稿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陕西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曾出访新西兰、韩国、新加坡、荷兰、奥地利、越南、蒙古、台湾。提出了“精细密集农业”、“不在意资金”等新观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SCI、CSSCI收录64篇,作报告1000余场,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做节目400多次。

王征兵:农业经营方式研究动态述评【陕西农业科学】  

2009-11-23 19:59:48|  分类: 精细密集农业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农业经营方式研究动态述评

                                           王征兵 

1.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专家学者经常讨论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有粗放经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生态农业。近年来讨论最激烈的是集约经营,现对以上各种农业经营方式的主要论点加以阐述。

1.1 粗放经营

    粗放经营是一种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其特点是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入在较多的土地上,更多地依靠自然力来进行农业生产,主要强调由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由于我国目前耕地后备资源缺乏且开发不易,难以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很不适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日益受到批评。

1.2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资料以及较多的活劳动和畜力。主要依靠活劳动和畜力的投入来增加生产,强调劳动力的数量。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追求精耕细作,直到今天,精耕细作仍为我国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由于我国农业劳动力充足,人们便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谋求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但是由于这一经营方式缺乏科学技术的投入,劳动简单的累加和重复使农产品的进一步增加受边际的限制。因而需要通过注入科学技术,丰富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扩展农业生产活动的时空领域使精耕细作获得新的生命。

l.3 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有人认为,集约经营中包含着较多的活劳动投入,就是所谓的“劳动集约”。我们认为集约经营不能包含这一层意思。集约经营主要是物化劳动和技术的投入,与精耕细作比较,恰恰是活劳动的节约,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强调农业依靠非农行业物质和技术的帮助,在少数人的经营下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获得较多的农产品和收入。所谓的“劳动集约”是不能成立的,但正好传递来一个信息:集约经营与国情不符,要求人们突破传统而创造出新的经营方式以适当新形势。

    集约经营在我国应用很少,因为它需要很大投资。经济发达国家因已拥有高度发达工业而多采用集约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

1.4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人类依赖现代工业的同时,更多地依赖现代科学,利用科学所揭示的生物界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更多地依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的目的。这只是一个前景预测。

1.5其他

    近年来,我国不少专家学者都在为中国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经营方式,但学术界对这种经营方式尚未有统一的定名。更多的专家学者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此有一定的预测。他们还未能将这种预测上升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目前,对此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态环境和精细化操作,二是强调产出。关于第一类研究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一是“精久农业”论。所谓“精久农业”,是指以高产、增值、持久为特征,既精致地利用土地、资金、劳动、技术,又持久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业后劲的中国式现代化农业。

    二是“精细化农业”论。精细化农业就是以国内外市场需要为导向,生产有竞争能力的高技术、高品质、高产量、高收益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又能维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的多功能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三是“精准农业”论。“精准农业”就是依靠对土地水分、养分等信息的准确了解,有目的地进行养分供给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四是“精细密集农业”论。精细密集农业就是通过精细的耕作增加农业生产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依靠科学技术扩展农业生产的空间,丰富农业生产的内容,通过时空的密集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一经营方式因适合我国国情,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

    第二类研究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吨粮田、双千田、两高一优农业,强调空间布局的立体农业和强调向外扩展的庭院农业、四荒农业,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第一类研究想解决剩余劳动力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第二类研究想解决农产品短缺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对中国来说,同等重要。

    另外,如农业考古专家陈文华认为“当今农业发展的突破点不应是农具而是栽培技术的科学化”。邬沧萍认为可以将我国的人口劣势通过在农业上的合理利用变为人口优势。这些观点均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中国农业经营方式。

2.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大多采用集约经营的经营方式,集中表现为机械化操作和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的投入。

    集约经营虽然加速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集约经营的本身将自己引入了死胡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产品中的物化劳动量大幅度上升,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2)使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化肥使土壤的各种性能变坏,农药的使用更是利害不分,玉石俱损,使未来的天敌被消灭;(3)生产资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亿万年所形成的资源可能被人类在短期内享用殆尽。因此,国外的理论界将农业的出路寄托在生态农业上。大批学者研究和探讨生态农业的具体模式,以求农业的持续发展。

2.1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在有限的面积上,通过建立设施,用最可靠的做法,控制生长环境,让作物产量最高化,周期周转最快化,品质按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

    搞设施农业的必然是一些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但国家财力较雄厚的国家,因为在耕地上建立大量的设施需要巨额投资。对于耕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常规的生产方法即可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求,没有必要对土地进行过多投资。对耕地资源缺乏,但财力不足的国家来说,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设施建设。

2.2园艺农业

    就是通过投入较多的技术和人力,进行精细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就象种植花木一样精致。园艺农业是通过使用更多的技术和人力来提高土地生产力,更多技术的运用是更多人力运用的前提,没有更多技术的采用,农业就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简单叠加和重复只能是一种无益于土地生产力提高的无效劳动。园艺农业是依靠科学技术,丰富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内涵,从而使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

    国外的园艺农业主要应用在珍贵花卉、蔬菜的种植上,大众化的农作物极少使用园艺农业这种经营方式,因为国外的人力成本一般比较高,如用大量人力生产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只能导致亏损。

2.3间作套种

    就是充分利用生物时间和生长空间,提高产出量。具体有四种方式:①混作:同时种植两种作物,没有明显的行排列;②行间作: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一种或多种作物以行排列种植;③带间作: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但以不同的种植带排列种植,带的宽度要允许能独立耕作;④套种:部分时间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第二个作物种在第一个作物生长的再生产阶段,但还未收获。

    间作套种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耕作方式。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集约经营之后,再次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单产提高方面的新举措。当然,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技术的发展,今天的间作套种比过去的更科学,也更复杂。

2.4 持续农业

    持续农业主要强调农业的持续发展,它是针对集约经营的负面影响提出的。集约经营虽然具有比较高的效率,但却造成了环境污染以及有限资源的过量消耗,给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于是人们想寻找一种不造成环境污染且能使生产永续良性进行的农业经营方式。人们把这种经营方式叫作持续农业。为了使农业能持续发展,国外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多施有机肥,少施无机肥,且在有机肥方面已突破了传统的人畜粪、绿肥,现在可以进行人工合成,我国市场上已出现从国外进口的人工合成有机肥;二是尽量少使用农药;三是多运用生态技术,少应用机械技术;四是进行污染治理;五是寻找新能源,以防常规能源有朝一日被消耗怠尽。

    持续农业反映了人们向生态农业的一种努力。由于生态农业对科学技术要求太高,而我们人类对生物界内部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科学技术的局限,使生态农业无法建立起来。持续农业可以说是人们对生态农业的初步探索。

    以上是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归类综述,下面介绍几个国家的具体做法。

    日本,同我们中国一样,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而日本也很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为了鼓励生产者提高单产,设有“全日本水稻产量最高奖”,而且评奖程序特别严格。但由于日本是发达国家,所以在具体做法上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它实行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方法,即通过大量的物质投入来谋求高产,其机械化程度相当高。

    英国非常重视科技推广工作。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英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农业技术训练中心,大规模地、长期性地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力求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德国在农业上提倡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同时并举。机械技术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问题(因为德国的人力资源比较缺乏),而生物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单产。从此可以看出,德国是想依靠机械技术,用较少的人力生产出较多的农产品。

美国和意大利的农业主要走机械化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们人少地多,而且国家财力雄厚,但他们也很重视生物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谋求单产的提高。

    匈牙利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同时,非常重视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的研究和推广,主要依靠良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

    法国在农业上强调“更好地使用人力资源”。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只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获得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贷款及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实质上就是做到人尽其才。

尽管各国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在具体做法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积极推广科学技术这两方面是相同的。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机械化方面我们无法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实行精细密集经营,这样就完全有可能赶超他们。从这一点来说,在迈向未来的征途中,发展中的中国与发达国家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参考文献:

1.靳汉生、刘天福:《精细化农业初蕾》,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年。

2.刘巽浩、王宏广:《中国农业出代化与精久农业的构思》,《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3期。

3.田野:《美国“持续农业”》,《世界农业》,1990年第12期。

4.戎新、马青山:《意大利农业》,农业出版社,1982年。

5.陈学燕、姚锡敏:《匈牙利农业》,农业出版社,1984年。

6.徐更生:《美国农业》,农业出版社,1987年。

7.裘元伦:《西德农业出代化》,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

8.于维霈:《美国农业》,农业出版社,1981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王留方、杨正礼:《农业生态学》,西北农业大学胶印,1989年。

11.杨春峰:《间作套种的理论与技术》,西北农业大学胶印,1990年。

12.约瑟夫·克拉丝曼:《法国农业》,农业出版社,1982年。

13.魏正果、王征兵:《发展精细密集农业》,《人民日报》,1991年3月9日。

14.王征兵:《精细密集农业初探》,《中国农村观察》,1991年第4期。

 刊于《陕西农业科学》(农村经济版)2000年第4期,P45-47

  评论这张
 
阅读(701)| 评论(1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