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的误区
王征兵
父母都想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甚至不惜交纳几万乃至十几万元的择校费。已为人父的我,也有同样的想法。谁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这样一个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的国度,人们愈来愈陷入疯狂的择校风潮。起初,只是在高中阶段择校,如今从幼儿园开始就择校了。以前,择校费只有几百元,后来增长到几千元,如今发展到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因为我的孩子现在一个小城镇杨凌读初二,很快就要面临是否在省城选择一个好高中的问题,因而我经常思考择校的利弊。我发现人们陷入了择校的误区。人们只考虑好学校之利,甚至夸大了这个利,而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好学校之弊,也许认为好学校只有利,没有弊。
好学校之利,无非是教学设备好,师资水平高,对学生管理严格等等,我不再赘述,因为人们对其利已经说的很多了。这里我想谈谈好学校之弊,以便全方位以及客观准确地评判好学校。
好学校打击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好学校因为尖子生云集,使许多在其原来学校出类拔萃的学生,来到好学校后相形见拙,排在众多学生之后,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自信心受到打击。有的学生在压力面前,愈挫愈奋,最终脱颖而出;而有的学生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因为他(她)需要表扬和鼓励方能才智勃发。一位朋友的小孩在其所住城市的中考中获全市第一名,后来父母将其转入西安最好的高中,结果,这孩子在三年后的高考中只考了550分,而其所在城市600分以上的考生达50余人。
好学校的快节奏并非适合每一个学生。好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智商较高,所以授课老师无意之中就会加快讲课节奏,点到为止。然而,这种讲课方式并非适合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就喜欢“细嚼慢咽”的授课方式。这些学生因不能适应快节奏,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多,最终被甩在队伍之后。若其在一所中等水平的学校上学,节秦缓慢,有充足的时间搞清每一个问题,反而会有助于其成长。我当年在农村读中学,虽然我的学校不能与省城一流中学相齐并论,但在1984年的高考中,我的同班同学一个考入清华大学,一个考入北大。也许原因就在于此。
好学校的压力会压垮个别学生。好学校动不动用他们学校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来激励在读的学生。这种日积月累的强化刺激,让学生感到考不上北大、清华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学校。然而,再好的学校,一年能考上北大、清华的也就几十个学生,最多一百多个,但考生的人数多达千人左右。学生的压力巨大,一些学生被这种压力压垮了。大学还没考上,身体和精神先被压垮了。
古人云:“因材施教”。而家长们不顾自己孩子是什么“材”,一律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这个特定的、单一的“模具”里去锻造。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失败者被忽略和淹没,成功者成为吸引后来者的招牌。
悲哉,可怜的孩子!悲哉,可怜的天下父母。
2010年5月24日 于武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