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征兵博客

拥有一世的良知 探索一生的真理

 
 
 

日志

 
 
关于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顾问。美国《现代管理》、《世界经济探索》编委、审稿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陕西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曾出访新西兰、韩国、新加坡、荷兰、奥地利、越南、蒙古、台湾。提出了“精细密集农业”、“不在意资金”等新观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SCI、CSSCI收录64篇,作报告1000余场,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做节目400多次。

王征兵专著:《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第二章】  

2011-07-21 08:58:36|  分类: 著作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王征兵

                                                         

                                                     第二章  农业经营方式基本理论初探
2.1  农业经营方式的概念

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也是农业的生产方式或者选择的生产技术道路。《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生之者地,养之者天也”。农业是人地天三方合作的事。“为之者人”,人要根据地和天的情况来确定人地天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就是农业的经营方式。

无论是自给性的农业还是商品性的农业,其经营目标总是同获得较好和较多的农产品相联系。经营方式要解决达到经营目标的技术途径。

农业经营方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及生产要素的种类,二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份额,三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涉及生产要素不同,农业经营方式也就不同。使用的生产要素种类相同,但份额不同,则亦属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即使生产要素的种类和份额相同,但组合方式不同,也构成不同农业经营方式。所以,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就是生产要素的特定组合方式。

美国学者C.W.柯布和P.H.道格拉斯曾定量化地研究生产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并提出我们熟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Y=A·LαKβ

式中  Y——产出;

L——劳动投入量;

K——资本投入量;

α、β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参数;

α+β=1;

A——转换系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可以看出,产出与生产要素的种类和份额有关。但这个函数却没有反映产出也与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有关。而组合方式的不同,必然影响产出。自然界也有同样的现象,同样数量的碳原子可组合成墨,也可组合成钻石,其差别仅在结构的不同。

从这里可以看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要在组合方式不变时才是权威的。

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或者说,农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途径。

综上所述,农业经营方式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生产技术途径。


2.2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的区别
2.2.1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概念的区别

1.目前两种概念的混用现象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只有一字之差,在含义上也似有相近,故而在诸多文章和著作中存在着混用。不少人把农业集约经营或粗放经营等有关生产力方面的问题,称为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在涉及到农业合作、联产承包到户有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时仍然认为是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业经营方式的内容不规范,研究对象不明确。显然,前类问题是关于农业自然特点所引出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而后类问题是关于农业自然特点所引出的农业经营者自身的权利和相关的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

而当提及农业经营形式,也有类似情况,笔下的任意性很大。

现举例如下: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57页:“实行了‘统’、‘分’结合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点的经营形式。” 接着又写到:‘统’与‘分’是集体所有制合作经营方式的两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9页:“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合作社统一经营为辅的合作经营方式”。

全国十三所综合大学:《中国农村经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又第43页:“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形式与方式是混用的。

高校文科试用教材:《农业经济学》(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第58页:“我国农业的经营方式有:“统一经营、联产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经营、个体经营等”。第141页:“对土地的利用有两种经营方式,即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一律称为方式而不予区分。

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9页:“农民家庭经营方式”,第103页:“双层经营的经营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8页:“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普遍确立”,第74页:“集体乡镇企业实行大包干的经营方式。”

某些专业辞典、政策规定、报刊论文及译作中,情况与教材相同。如《经济百科辞典》(中国人民出版社)就把集体经营、家庭经营、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统称之为“经营方式”(第288页、第289页)。恕不再罗列了。

2.区分两种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的混用是无益的,反映了农业经济学科的精确度不够。对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进行区别,使两者各自成为有明确含义的不同研究方面。再也不能由不同的执笔人自己选用。区别是必要的,也是容易的。问题在于要取得共识。

3.两种概念的区别

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目标与达到目标方式的一般关系,经营方式应着眼于既定目标如何达到的具体手段。农业经营方式的选定就是要寻求能达到获得足够农产品这一既定目标的具体手段。此可谓农业经营方式问题研究的核心。

“为达到某一目标,就要选定达到目标的方式”。这是一个最容易理解的表述。这一表述只能用“达到目标的方式”而不能用“达到目标的形式”。经查,果然无人把集约经营称为“经营形式”而均称为“经营方式”。可见对此已形成了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把家庭经营之类的形式也归入了经营方式的大有人在,混用由此而来。所以予以明确区别就是必要的,也是有充足理由的。同姓同名的现象只会陡增麻烦,应该消失。

农业经营形式: 按照内容与形式的一般关系,经营形式应着眼于既定内容的具体表现。农业经营形式的选定就是要寻求使农民有生产积极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此可谓农业经营形式问题研究的要旨。


2.2.2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研究内容不同

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的是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其涉及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资金最终又是以一定的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这些生产资料包括化肥、农药、地膜和农机具等。

农业经营形式研究的是以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财富占有关系和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以生产资料为中介而发生的分工协作关系。


2.2.3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研究的目的不同

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即探寻如何组合生产要素能生产出了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而农业经营形式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基本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协作关系等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虽然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但农业经营形式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前者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后者的目的是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就是二者本质的不同。可见,这两者由概念到内容、目标均有明显区别,应当严加规范;但这两者又相互联系,只有均处于最佳状态时农业生产才能蓬勃发展。


2.2.4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的相互作用

农业经营方式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农业经营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的相互作用。

1.农业经营方式对农业经营形式的影响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有可能引起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但仅是有可能,而不是必然的,因为不同的经营方式可能是在同一的经营形式下进行的。比如,同样在农户经营这种经营形式下,既有集约经营的经营方式,也有粗放经营、精耕细作等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农业经营形式却没有变化。

在有些情况下,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比如,大规模经营变成小规模经营,那么经营形式一般也会发生变化。如国营农场变成家庭农场,人民公社变成农户经营,在规模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促使着先进经营方式的诞生,而先进的经营方式为经营形式的变化提出新要求,并耐心地等待着经营形式的变化。家庭承包责任制就是长期耐心等待的结果。尽管内在的要求已经许久。

2.农业经营形式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农业经营形式变化有可能引起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比如,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经营形式代替了过去的集体经营的农业经营形式。由于农业经营形式的改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给土地上投入的化肥、农药量大幅度上升,使农业经营方式由精耕细作开始向集约经营过渡。农业经营方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多种经营代替了过去的单一经营。

但有时,农业经营形式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却不变化。比如,农户经营变为联户经营,农业经营形式发生了变化,但经营的项目、方法,甚至规模等都未发生变化,即农业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变化。

有时,农业经营形式未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在同一农业经营形式下出一了两种、甚至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比如,在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个农业经营形式下,就存在着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既是在同一农户,也许就存在着几种农业经营方式,因为农户对不同的经营项目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有的项目比较重视,则进行精细的经营,有的项目不太重视则采取粗放的经营方法。

由此可见,农业经营形式对农业经营方式的作用不是必然的农业经营形式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好的农业经营形式就是能更好调动人积极性的形式。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经营的方法,好的农业经营方式就是能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

    形式能促使经营者寻找更好的经营方式。而不恰当的农业经营形式会抑制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的经营者不会去寻找有效的经营方式,从而阻碍生产的发展。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前后的巨大反差便是有力的例证。

3.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的相互影响

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之间有可能相互发生影响。这个可能性取决于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是不是根本性、本质性或者说比较大的变化。如果是本质性的变化,那么它就会对另一方发生影响。如果不是本质性的变化,那么它对另一方的影响就很小,甚没有影响。

    好的农业经营形式,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农业经营形式,能促使人们采用恰当的农业经营方式,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农业经营形式,有碍于人们选择更好的农业经营方式,从而阻碍生产的发展。

与农业经营形式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方式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经营形式不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方式则会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史中,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总是相互促进,相互适应,不断推动农业的发展。不过要看到,好的经营形式总会选择好的经营方式;而好的经营方式就只能耐心等候好的经营形式的出现。如果经营者没有自主权,恰当的经营形式是很难出现的。中国的现代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2.3  农业经营方式的内容

农业经营方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2.3.1  农业生产中涉及的生产要素种类

人们在选择一定的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时,总要涉及一定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既包括土地、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同时又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和技术等社会资源,有的经营方式涉及的生产要素种类多一些,有的则少一些。从严格意义上讲,涉及生产要素种类的不同便构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比如,经营方式Ⅰ涉及的生产要素为a、b、c、d,经营方式Ⅱ涉及的生产要素为b、c、d、e,我们则认为Ⅰ和Ⅱ是两种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

另外,我们认为同类而不同质的生产要素,应属于不同种的生产要素。例如,同样是土地,由于其不同的理性结构和所含物质成分的差异,它不仅影响到经营项目的选择,而且决定着人们采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什么样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即影响到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所以不同质的土地,应看作不同种的生产要素。


2.3.2  生产要素的比例

在农业生产中,既是涉及的生产要素的种类相同,但构成比例有可能不同。构成比例不同亦属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我们把劳动含量较多的生产经营活动称为劳动密集型经营;把资金含量较高的生产经营活动称为资金密集型经营;把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经营活动称为技术密集型经营。这三种不同的经营方式涉及的生产要素种类完全有可能是相同的,其区别仅在于要素的构成比例不同,其中某一生产要素占有绝对优势。

若比例相同而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了最终的贡献份额不同,也许是经营方式存在某种差异。


2.3.3  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既是生产要素的种类及构成比例相同,但组合方式不同,则属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寻求最佳的组合方式,以便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寻求最佳的效率和效益,便是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的内容之一。


2.3.4  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化规律

在研究农业经营方式时,我们还应历史的分析和考察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今天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使我们选择的农业经营方式符合规律,减少主观任意性。


2.4  农业经营方式的目的

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恰当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恰当的农业经营方式又因条件不同其目的各异。


2.4.1  提高土地生产力

在自给自足经济或农产品短缺的条件下,人们把农产品数量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维系自己的生存。在这里没有利润的概念。人们为了自己的温饱不惜全力以赴地投入生产,无论是活劳动还是物化劳动,都不计成本,其实也没有计算成本的必要,唯一的目的是使有限的耕地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生产力成为生产者自觉的追求,也是生产者选择经营方式的唯一标准。

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往往把提高土地生产力,弥补缺口作为自己对农业追求的目标。有时甚至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把保障国民的温饱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任,而成本与效益则放在次要的位置。

二者虽然都致力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但前者是生产者的自觉追求;而后者则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与政府自身的利益是一致的。


2.4.2  追求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都是利润,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是会被市场经济淘汰的。经营者的每一举措无不是为了企业的效益。农业生产经营者也不例外。他在选择经营方式的时候,不是为了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也不会考虑是否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他唯一牵挂的是利润。在这三者出现矛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前两者,而选择利润。各国政府为了农业这个微利(甚至没有利润)的特殊行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对农业实行保护的策略。


2.4.3  谋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类一直在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方式。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共同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在原始社会,个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一个人要追逐一个猎物,捕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只有许多人联合起来,围而猎之,才会提高捕猎的效率。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用皮鞭来提高奴隶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及奴隶劳动的成果无偿地归奴隶主所有,奴隶自然没有劳动积极性,消极怠工成为必然,但奴隶主获取更多财富的欲望使其只能依靠皮鞭来提高奴隶的劳动效率。

在封建社会,地主用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佃农的利益目标。起初,地主让没有土地的农民为其耕作,但在报酬既定的条件下,投机取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农业阶段性的劳动成果又难以监测,于是,聪明的地主便将自己的土地租给农民。在租金一定的条件下,农民劳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自身的收益,从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场主依靠现代化的农机具和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们在依靠现代化农机具的同时,人们更多依靠勤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化的农机具虽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往往增加了成本,这又与农户追求效益的目的相矛盾。如果机械代替人力反而引起成本的增加,那么农户会放弃机械而继续采用人力,尽管采用机械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农业机械的推广以降低成本为前提。从这个意义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时会受到经济效益的制约,在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农户则不遗余力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4.4  提高就业率

在剩余劳动力较多的条件下,政府有时会把提高就业率作为选择农业经营方式的标准。尽管把一个人的工作分配给两个人去干会降低工作效率,但因为人人有工作,可保持社会的安定。毛泽东曾用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实现了失业率为零的目标。尽管如此,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迅速增加的人口还使政府感到了安排就业的巨大压力,于是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尽管这一运动也许还有其政治目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是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的一个方略。其实,当时的农村也存在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加之知识青年的到来,使农业在经营方式只能采取“人海战术”。为了使人人有工作可干,在经营项目上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劳动管理上采取工厂化管理,按时计酬,导致劳动效率低下。


2.5  农业经营方式的分类

农业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但如何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还是一个新课题,以致于有人把立体农业、吨粮田、庭院农业三种按不同标准划分的经营方式并列在一起,这就如同把女人、外国人、老年人并列在一起同样可笑。笔者在此试图做一点探微。


2.5.1  总投入分类法

按照单位面积上总要素投入的不同,可将农业经营方式分为粗放经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和生态农业。

    粗放经营是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放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单位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较少。

精耕细作,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资料,而主要是投入较多的活劳动和畜力。

集约经营,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使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生态农业是利用科学所揭示的生物界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更多地依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生态技术,而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则较少。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来简要反映这四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区别。如表2-1。


表2-1  四种农业经营方式区别分析表

经营方式

单位面积投入

单位面积产出

   

粗放经营

少量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使用简陋的工具,投入技术很少。

低产出,基本上良性生态。

人少地多无工业。

精耕细作

大量活劳动,一定量的物化劳动,使用简单农机具,投入技术较少。

中等产出,良性生态。

人多地少无工业。

集约经营

一定量活劳动,大量物化劳动,使用机械化,运用较多技术。

高产出,影响到生态。

工业发达,支持农业,农业劳动力能借以转移。

生态农业

少量活劳动,一定量物化劳动,大量技术,现代化农机具。

高产出,良性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2.5.2  优势份额分类法

由于农业经营项目的不同,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使用某一生产要素多一些,而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使用另一生产要素多一些。优势份额分类法就是按照某一生产要素在农业经营中占绝对优势的原则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优势份额分类法,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

在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中,劳动力的数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占绝对优势。劳动力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规模。比如手工艺品的生产就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在这种生产中,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和资金,劳动者人数多,生产规模就大,劳动者人数少,生产规模就小。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劳动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和精耕细作农业经营方式是不同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一是精耕细作不仅包含较多的劳动力数量,而且特别强调畜力的广泛使用,而劳动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只包含较多的劳动力数量,却不包含畜力的大量使用;二是精耕细作存在的条件是因为没有大量资金可以投入,尤其是没有机械、化肥、农药等工业性生产资料可供使用,也没有更多技术可供采用,因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劳动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存在于科技和工业较为发达的社会,资金(包括各种工业性生产资料)和技术较多,有能力投入,之所以采用更多的劳动力而使用较少的资金和技术是因为生产项目的特点决定的;三是精耕细作往往是某一社会普遍的经营方式,而劳动密集型经营方式往往只是社会某一行业的经营方式。正由于它与其它行业相比,具有劳动数量占优势的特点,故因此而得名。

2.资金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

资金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就是资金这种生产要素在总生产要素中占绝对优势的份额。当然资金在生产中总是物化为农机具、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资金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机械化或自动化。它往往以工业的发达和雄厚的资金为前提。

3.技术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

技术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就是技术这种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这种技术对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没有这种技术关系到生产能否进行;二是指这种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产;三是指这种技术的采用需花费较高的费用。


2.5.3  空间分类法

空间分类法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分类。它反映了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程度。

空间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立体空间,一个是平面空间。在立体和平面两个空间里不能用同一标准进行分类,需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立体分类法

立体分类法就是根据农业生产所在的立体空间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分类。根据此分类法,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立体农业和平面农业。

(1)立体农业。就是农业生产向空中发展,呈立体布局,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约耕地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立体农业不但能节约耕地,有时还能使生物之间相得益彰。例如,在果园里牧鸡,鸡可以吃掉果园里的害虫,有益果树,而果园又为鸡提供了虫、腐烂树叶、果子等食物,减少了鸡饲料的供应量,可以说果园也有益于鸡。所以这不仅仅是节省土地面积的问题。

(2)平面农业。平面农业指的是传统农业,即农业生产只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它与立体农业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2.位置分类法

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分类,根据位置分类法,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

(1)大田农业。

大田农业指的是常规农业,即在大田里进行生产活动的农业。

(2)“四荒”农业。

“四荒”农业是指人类已将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扩展到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水领域。它说明大田耕地的短缺以及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由于我国近二十年来耕地以每年8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而人口却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在增加,于是人们把获取更多农产品的着眼点放在了“四荒地”的开发上。“四荒地”的拍卖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使“四荒”农业得以发展,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3)挂田农业。挂田农业指的是在坡度较大的坡面上进行农作物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是宜林不宜农的耕地。如在这样的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是违反科学的,应尽快消失。在开发四荒地时,不能再造挂田。

(4)庭院农业。

庭院农业就是指充分利用庭院特定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资源,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所从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生产活动。

庭院农业将农业生产从田野耕地上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家庭院落。庭院虽然是个弹丸之地,但便于向空间发展,多层次利用;可以种、养、加综合经营,使物质循环利用;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精细化经营;可以采用较多的现代技术,提高产量等等;因而也能闹出大名堂。

“沙坝乡二村一社莫启州(四川省米易县)1985年冬,利用庭院种天麻120平方米,1986年按收购价每公斤18元,出售干天麻100公斤,收入1800元,每平方米产值15元。1986年冬,在室内精心种植天麻40平方米,1987年按市场每公斤36元,出售干天麻112.5公斤,收入4050元,每平方米产值101.25元。”( 周玉振、刘国宣:《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199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庭院经济给河南省南阳县1/4农户增加了可观收入。据统计,今年这5万农户总收入达5500万元,户均1000多元。蒲山镇养鸡100只以上的大户已发展到300多户,户均年收入2000多元”。

(5)郊区农业。

郊区农业是指在城市郊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其特点主要是:①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蔬菜;②对农田基本建设要求高,如良好的土壤,便利的渠系,塑料大棚等;③耕作较精细。

由于城市的扩展,原先的郊区农田不断被城市侵占,逼迫郊区农业向外延伸,而延伸之处需重建必需的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城市一而再地毁灭原有的郊区农田设施,而农民却不得不再而三地重建农田设施,造成资源浪费,故有人提出:城市的扩张应越过效区菜地,在菜地之外扩建,也就是一圈菜地,一圈城市,使城乡溶为一体。

(6)城市农业。城市农业就是在城市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城市本来是行政机关、工商业、服务业和城市居民的聚集地,但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农产品或为了改善环境,充分利用城区里零散耕地或可从事某些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以绿化城市为主要目的的种草、种树,因其本身就是一种农业生产活动, 自然属于城市农业的范畴。但城市农业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被提出来,更重要的是想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所以城市农业更多的是指能获得农产品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获取木材和绿化环境为目的的城市植树活动,植树区域多为路旁或居民楼周围等。

②以获取果品和绿化环境为目的的城区果树栽植活动。

③在城市楼顶从事的蔬菜栽培等农业生产活动。

④居民在楼房周围及自家阳台上进行的果菜栽培等农业生产活动。

⑤在城区内进行的各种养殖业。如养鸡、养鸽子等。

由发展趋势看,在农产品短缺的条件下,城市农业将成为获取更多农产品的途径之一。在农产品充足的条件下,城市农业将成为美化环境和城市居民消遣的一种方式。


2.5.4  产出分类法

产出分类法就是根据农业经营方式的产出情况,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产出分类法,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

1.吨粮田

吨粮田,就是一亩地能年产一吨粮的田块。吨粮田,从字面上看它指的是一种田块,但在为实现吨粮这个目的而努力的时候,它便体现了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所以,吨粮田又意味着一种经营方式。

吨粮田主要靠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其达到吨粮的目的:

(1)提高复种指数。一是提高熟制,将一年一熟的耕地变为两熟,将一年两熟的耕地变为三熟。有些地方一年只种一料小麦,现在还可增加一料秋作物。南方有些地方过去水稻是一年两熟,现在是一年三熟,这样就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二是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套种。如在玉变地里套种黄豆,可以多收一定数量的黄豆,使单位面积上的产出量高于单一种植玉米的产出量。三是农作物的立体分层种植。根据作物本身的特点,使高矮作物呈错落层状分布,使一亩平面变成两亩平面、三亩平面,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上的产出量。

(2)选用优良品种。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的诞生,使人类的粮食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诸如此类重大的良种革新需要育种科学本身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只能选用当代最新优良品种。当然,所选品种要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时刻注意品种更新换代,防止品种老化。

(3)精细化的照料和操作。

对农作物要勤观察细照料,及时地予以灌溉、施肥、锄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等,使农作物健康成长。一个小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减产。特别是施肥,要能由营养上保证吨粮的可能。

(4)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它是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素,被国际上誉为“生物肥料”,它以神奇、显著的增产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玉米浸种剂、小麦种衣剂、油菜追肥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每包零售价只有几角钱,然而每包可使一亩地增产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投入产出比约高达1∶100。而且使用方法极为简单方便。再比如玉米抽雄技术,当玉米生长到一定阶段,按一定方式将玉米天花抽掉,可使玉米产量提高。诸如此类的科学技术应大力推广和应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5)一定量资金的投入。要使亩产有所提高 ,没有起码的资金投入不行。没有资金购买地膜,那么就无法种地膜玉米。一定量化肥、农药的投入,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证。

2.中产田和低产田

中产田和低产田同吨粮田一样,既指一定的田块,又反映了一种经营方式。吨粮田、中产田和低产田,都是相对的一种概念,是相互比较的结果。比如中产田是相对吨粮田、低产田产量居中,因而称之为中产田。但其产量范围是多少,往往没有固定的上下限。

3.双千田

双千田就是一年内一亩地获农产品一千斤,产值达一千元的田块。在追求高产量的同时,追求高产值。

4.两高一优农业

两高一优农业就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把产量、品质和效益三个指标结合在一起考虑。防止因投入过多,虽获高产但效益低下的现象发生。高品质既是追求高效益的一种手段,因为优质方能优价,同时也是追求社会效益。

农业经营方式的主要分类法为以上四种,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分类法,如颜色分类法,即根据农业生产空间的颜色将农业经营方式分为绿色农业(因农业作物呈绿色而得名)、蓝色农业(海洋中的水产业,因大海呈蓝色而得名)、白色农业(在工厂或实验室里进行农产品的化工合成,因操作室是白色及操作人员着白色服装而得名)等。因其尚未为众多人所接受,这里不再赘述了。

总投入分类法,从投入的角度展示了人们为提高土地生产力奋斗的历程;空间分类法,则体现了人们为获取更多农产品在空间扩展方面的努力;产出分类法,反映了人们在农业产出方面的追求;优势份额分类法,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不同的经营项目,对农业经营方式不同的要求。


  评论这张
 
阅读(1485)| 评论(1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