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征兵博客

拥有一世的良知 探索一生的真理

 
 
 

日志

 
 
关于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顾问。美国《现代管理》、《世界经济探索》编委、审稿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陕西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曾出访新西兰、韩国、新加坡、荷兰、奥地利、越南、蒙古、台湾。提出了“精细密集农业”、“不在意资金”等新观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SCI、CSSCI收录64篇,作报告1000余场,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做节目400多次。

王征兵专著:《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第六章】  

2011-08-12 18:28:40|  分类: 著作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王征兵

           第六章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要素贡献份额分析

农业经营方式各要素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是不同的。分析各要素的贡献份额,可以从量化的角度证明精细密集农业是中国农业阶段性的正确选择,并为精细密集农业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6.1  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6.1.1  农业机械对人力的替代率

农业机械是人畜力的替代。一个机械装置可以代替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劳动力,从而大大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我们可进一步用美国和日本的资料进行佐证(见表6-1)。

6-1  美国与日本农业投入资料

 

美国

日本

劳动投入(千人)

机械投入(千马力)

劳动投入(千人)

机械投入(千马力)

1950

6352

91600

16000

92

1980

1792

277000

6973

42544

资料来源:冯海发、王广森、吴永祥:《农业总生产率研究》,天则出版社,19899,P19

由表6-1看出,随着机械投入的增加,不论美国还是日本,劳动力投入的数量都在减少。198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的农业机械马力增加了202%,农业劳动力人数减少了72%。机械马力投入对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平均替代率为-0.025,即每增加1000马力的机械投入,可减少25个劳动力投入;日本的农业机械马力数增加了461,劳动力人数减少了56%,机械马力投入对劳动力投入的平均替代率为-0.213,即每增加1000马力的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减少213个。

6.1.2  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敏感性

敏感性分析(又称弹性分析)是农业生产要素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农业产出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敏感程度。农业产出对农业生产要素变化的敏感程度可用生产弹性系数来表示。生产弹性系数(E表示)是专门用来衡量生产函数中产出对投入变化敏感程度的一个参数。较大的生产弹性(E>1)表示产出对投入使用变化反应强烈。较小的生产弹性(0<E<1)表示产出对投入变化反应一般。生产弹性小于零则表示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这里我们选用cobb-Doglus生产函数形式,其一般形式的数学表示式为:

Y=f(X   (1)

    式中Y表示产出,X表示技术投入,A表示技术进步,e表示生产弹性,运用(1)式对山西省粮食与机械耕作进行非线性回归。回归设计了三种模式,一是样本递减回归模式,即由19501990年的41个递减为19601990年的31,用以反映50年代山西农业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敏感程度;二是样本递补回归模式,即样本数不变,31,而回归时段改变,1950-1980递补为1960-1990,用以反映6070年代山西农业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敏感程度;三是样本递增回归模式,1950-1980年的31个递增为1950-1990年的41,用以反映80年代山西农业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敏感程度。回归的机械耕作生产弹性结果见表6-2

6-2  机械耕作的生产弹性系数

样本递减回归模式(1950-1960)

要本递补回归模式(1960-1980)

样本递增回归模式(1980-1990)

-0.0880

-0.0564

-0.0564

-0.1689

-0.1342

-0.0580

-0.1667

-0.1428

-0.0628

-0.1873

-0.1673

-0.0667

-0.1708

-0.1611

-0.0731

-0.1315

-0.1226

-0.0768

-0.0957

-0.0866

-0.0775

-0.0093

0.0042

-0.0773

0.0213

0.0350

-0.0796

0.2053

0.2188

-0.0830

0.3177

0.3177

-0.0880

:表中所有系数值均在5%水平下t-检验显著。

资料来源:山西省农业投资效益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课题组;《山西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关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96(2),P5152

 

从表6-2中可以看出,50年代前期,60-70年代前期以及80年代,机械耕作的生产弹性均为负值,说明在这些时期机械耕作与粮食产量呈反方向变化。50年代后期及6070年代后期,机械耕作的生产弹性均有所上升,且为正值,说明机械耕作促进了粮食增产,但弹性不大,因而影响是较小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农业机械主要是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并不一定能带来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换言之,总产量并不一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在维持产量而劳动力人数下降。故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使用人力,少使用机械,不仅可利于就业,节约自然资源,而且有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可见,这是靠劳动力下降不明显而产出大大提高以改进劳动生产率的道路。所以说精细密集农业符合中国的国情。依靠科技,重新认识人力,走一条繁荣农业的新路。

6.2  化肥、水等物质输入型要素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化肥、水等物质输入型要素与其它要素相比,具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们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物质形成过程,并最终构成农产品的一个部分。当然,作物可以从自然界获得一部分养份,人类提供的化肥和水仅是对它不足部分的补充,但是没有这个补充,作物的生长就会大受影响。

下面我们用相关系数和敏感性两个指标来分析化肥和水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6.2.1  化肥和灌溉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

这里我们用山西省的化肥施用量和农田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来进行分析。见表6-3

6-3  化肥和灌溉与粮食的阶段相关系数

阶段

项目

5090

5060

6070

7080

8090

化肥施用

0.9388

0.1032

0.6253

0.6941

0.7340

农田灌溉

0.8907

0.3945

0.6268

0.8568

0.5384

资料来源同表6-2

从表6-3可以看出,在山西40年的农业发展中,化肥、灌溉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程度都相当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80.8907。从各个年代来看,化肥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系数一直呈递增趋势,说明化肥对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强,农田灌溉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系数从50年代至70年代呈显著递增,而在80年代却有所回落。这说明50年代到70年代,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到了80年代,虽然灌溉仍是很重要的,但人们已开始寻求其它途径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如果灌溉面积不增加或增加幅度较小,而产量增加的幅度较大,那么只能说明增产源于其它要素的投入。

6.2.2  化肥、灌溉对农业生产的敏感性

敏感性是用生产弹性表示的。计算出山西省化肥、灌溉与粮食产量的生产弹性系数见表6-4。计算方法同机械耕作生产弹性的计算。

从表6-4可以看出,50年代,化肥的生产弹性先是略有上升,随后便开始下降,灌溉的生产弹性先下降,随之上升,后又下降。60年代、70年代,化肥的生产弹性先是上升,后有下降,灌溉的生产弹性先下降,然后略有上升,最后又下降。80年代,化肥的生产弹性基本上一直是上升趋势,而灌溉的生产弹性呈下降趋势。

6-4  化肥、灌溉生产弹性系数

样本递减回归模式(1950-1960)

样本递补回归模式(1960-1980)

样本递增回归模式(1980-1990)

化肥

灌溉

化肥

灌溉

化肥

灌溉

0.1444

0.5919

0.0344

0.8890

0.0344

0.8890

0.2236

0.5693

0.1374

0.7722

0.0354

0.9016

0.2416

0.4848

0.1697

0.6864

0.0448

0.9032

0.2635

0.4424

0.2073

0.6037

0.0552

0.8865

0.2692

0.3569

0.2413

0.4378

0.0809

0.8055

0.2648

0.2521

0.2524

0.2722

0.0966

0.7549

0.2424

0.3194

0.2219

0.3747

0.1005

0.7402

0.1826

0.4523

0.1457

0.5649

0.0994

0.7438

0.1615

0.5108

0.1285

0.6095

0.1095

0.7103

0.1131

0.3153

0.0894

0.3793

0.1236

0.6631

0.0855

0.1982

0.0855

0.1982

0.1444

0.5919

    :表中所有系数均在5%水平下t-检验显著。资料来源同表6-2

生产弹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敏感性的变化趋势。从表5-4可看出,不同时期,化肥、灌溉对粮食生产的敏感性不同,时大时小。前面我们讲过,化肥、水直接参与农作物的产品形成过程,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其敏感性却时大时小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农家肥可替代化肥,自然降水可替代灌溉,由于这种替代,既是在化肥施用量和灌溉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无大的变化,导致其敏感性下降;二是可以用“木桶效应”解释这一现象,由于农业生产涉及诸多生产要素,每一种要素就是这“木桶”中的一块“木板”,这些“木板”的高低参差不齐,总是最低的“木板”对“木桶”的容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这最低的“木板”其敏感性最强。化肥(或灌溉)作为众多生产要素之一,它时而可能充当最低的“木板”,这时的敏感性就强,时而充当较高的“木板”,这时的敏感性就弱。

精细密集农业就是要寻找制约农业生产的最低“木板”。化肥和水对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但并非能“包医百病”。只有在“营养”不足时,才有决定性意义,当其充足时,只能另觅它途。

6.3  良种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优良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的性能,使其具有增产的特征。如果说化肥、水等要素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那么优良品种就是对光合作用“机器”的改良,使其具有更大的生产量。

6.3.1  良种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系数

这里我们仍以山西省优良品种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为例。测算结果如表6-5

6-5  山西省粮食产量与良种的阶段相关系数

阶段

1950-1990

1950-1960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系数

0.9122

0.4290

0.7841

0.5312

0.6841

资料来源同表6-2

从表6-5可以看出,在山西40年的农业发展中,良种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程度很高,相关系数高达0.9122。但各个阶段情况又各有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此阶段是否有大量的良种出现。如果某一阶段良种较少,那么增产只能靠别的途径,良种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就要下降。如果有一阶段良种较多,且该良种引致的增产幅度较大,则良种的相关系数就高。

6.3.2  我国良种推广与增产分析

建国40年来(1949-1990),我国在40多种农作物中累计育成新品种在3600个以上,其中通过审定的有1500多个。据1988年统计,全国30种农作物良种应用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有1234。粮食作物已进行过3-5次良种大更换,每次更换一般可增加10-20%,高的可达30%。目前我国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一般在80%以上。

理论和实践都对良种的增产作用做了有力的证实。精细密集农业应从中受到启发,及时应用和推广新良种。良种的推广是科技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说明了精细密集农业依靠科技的精神是正确的,并应把良种推广作为新方式启动的一个重要措施。

6.4  农药等保护性物质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农药等保护性生产要素,其本身对农业生产没有增产作用,但它却可以减轻乃至免除病虫害对农业作物的危害,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农药等保护性物质的贡献份额就是它们能够挽回损失的程度。贡献份额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灾害的程度,灾害越大,就越显示出保护性物质的重要性,其贡献份额就大;二是保护性物质的保护力度,保护力度越大,挽回损失就越多,贡献份额就越大。

6.4.1  农药的贡献份额

    1980-1989,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由5.81亿亩次增加到27.4亿亩次,平均每年可挽回粮食250亿公斤,皮棉约1000万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6.4.2  植被的贡献份额

内蒙古乌审旗积极进行风蚀防治,1983-1992年植被覆盖度由16.9%提高到73%,流沙移速由每年5-7m降为1-1.6m,年土壤侵蚀模数由6400t/km2降为1842t/km2,共控制流沙471km2,粮食总产提高了2.5,95.6%的贫困户脱贫高荣乐:《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灾害及其防治》,《灾害学》,96(3)

乌审旗在东沟小流域实际观测的植被固沙效果如表6-6所示。

6-6  内蒙古鸟审旗东沟小流域固沙效果观测表

   

沙丘削平速度(m/a)

沙丘移动速度(m/a)

未治理沙地

 

5-7

灌木林地

0.40

1.23

乔木林地

0.57

1.40

乔灌木混交林

0.13

1.08

乔灌草混交林

0.19

1.61

6.4.3  防护林的贡献份额

据观测,防护林背风面13-14H(H为林带平均高度)范围内风速比旷野风速降低50%。河北省沽源县黄盖淖乡1981-1990年营造农田防护林567公顷,织网补带867公顷,使全乡实有林地面积达到4000公顷。结果该乡1990年粮食总产达590万公斤,平均亩产116.2公斤,分别比1987年增长109%97%,人均收入达260,增长127.2%(林文明,王运启:《搞好特困地区减灾推动全局扶贫工作》,《中国减灾》,1996(2))。

农业生产无法避免自然灾害,因而就需采用保护措施。精细密集农业作为一种新方式,对此应有充分的重视,但应尽量使用人工方法和生物技术,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物质。中国许多农民宁愿进行人工锄草,而不用除草剂,在人力过剩的条件下,精细密集农业应倡导这种作法。

6.5  地膜等设施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以地膜为代表的设施性要素,其功能主要是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条件,使农作物在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的地域或时段得以良好生长。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的地区其气候条件不适合种植某些作物,但通过地膜等设施改变小环境使其可种植;②有些作物,特别是一些蔬菜,在某些时段(如韭菜、西葫芦、芹菜等在北方的冬天不能生长)不能种植,但通过地膜等设施改变小气候使其可栽种;③有些作物虽在某地某时可种植,但若利用地膜等设施,其产量更高。

从以上几点可看出,设施性要素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这里要说明的是,保护性物质和设施性要素虽然都在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面对灾害而采取的一种本能的抵抗措施,而后者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这就如吃药和跑步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获得健康的体魄,但吃药是为了保护身体,而跑步是为了锻炼身体。前者是为了抵抗疾病,更多地含有被动的成份;而后者是为了肌体更健壮,更多地含有主动的成份。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下面以地膜为例,分析设施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6.5.1  地膜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

这里以山西省地膜用量与粮食产量相关系数为例来分析地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山西省共有111个县区,各县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为了精确地反映地膜的贡献份额。我们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把山西省111个县区划分为六类,然后分析不同地区地膜与粮食产出的相关系数。这六类地区分别是:Ⅰ——粮食重点产区,Ⅱ——南部贫困区,Ⅲ——南部粮食产区,Ⅳ——北部贫困区,Ⅴ——北部粮食产区,Ⅵ——城郊、工矿区。

6-7  山西省地膜用量与粮食产出的相关系数表

地区

类别

全省

相关

系数

0.2092

0.4724

0.6136

0.2421

0.1296

0.3362

0.5285

资料来源:山西省农业投资效益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课题组,《山西省县域农业投资环境分区与评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6(4)

 

经测算,这六类地区地膜与粮食产出的相关系数依次为:Ⅰ区0.2092,Ⅱ区0.4724,Ⅲ区0.6136,Ⅳ区0.2421,Ⅴ区0.1296,Ⅵ区0.3362。全省为0.5285

6.5.2  地膜对粮食生产的敏感性

通过对山西省地膜对粮食生产的敏感性测算,其结果如下:全省0.0615,Ⅰ区0.0272,Ⅱ区0.0265,Ⅲ区0.0109,Ⅳ区0.0336,Ⅴ区0.0785,Ⅵ区0.0231,详见表6-8

 

6-8  地膜对粮食生产的敏感系数

地区

类别

全省

敏感

系数

0.0272

0.0265

0.0109*

0.0336

0.0785*

0.0231

0.0615

*参数是通过一元回归的结果,其它为多元回归结果。资料来源:山西省农业投资效益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课题组,《山西省县域农业投资环境分区与评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6(4)

不同地区地膜对粮食生产敏感程度的不同是由于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决定的。这就如同同样的食物对不同的人其效果不同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内部机理是有差异的。

6.5.3  地膜的使用情况及效益

70年代以前,地膜仅局限在少数大田或园艺作物育苗。到80年代,从最初的小面积试验示范发展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覆盖面积逐年增加(见表6-9)。其发展趋势是从平原向山区,从北方向南方,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以至扩展到绿化树育苗的应用。可以认为,这是我国由过去覆盖砂石或秸秆的传统耕作栽培方式向现代栽培技术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全国地膜覆盖研究会估计,1982-1988年累计增产量折算,其增加收入约75亿元。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可全面提高光、热、水、土利用率。一般覆膜比露地同期可提高土温2-4,每亩减少土壤蒸发量100立方米以上,二氧化碳释放量高出一倍以上,蔬菜地每亩可减少灌水1-2,尤其对北方旱地、高寒山区和盐碱地可起到保墒、增温和抑制返盐的效果。

6-9  1981-1988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万亩)

年度

作物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水稻育秧

2.1

20.9

108.6

281.0

318.8

446.0

512.0

477.0

   

5.9

85.6

657.0

1286.6

886.0

683.5

735.0

723.0

   

-

-

-

25.0

61.0

158.0

596.0

723.0

   

3.8

30.2

58.8

138.0

339.4

393.9

318.0

190.6

   

10.7

31.0

76.0

133.9

149.4

227.0

424.0

393.8

瓜类、水果

1.0

7.2

31.4

83.0

215.4

501.3

594.0

755.7

   

-

2.6

12.0

49.0

197.9

283.9

763.0

179.9

   

23.5

177.5

943.8

2001.5

2167.9

2693.6

3942.0

3443.0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经济统计资料》(199010)并与农业部统计资料对比进行修订。

通过一定的设施可以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而且还可以丰富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扩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如大棚蔬菜就是在原来的蔬菜淡季增加了生产种类,生产的内容增加了,生产的空间也相应扩大了。这正是精细密集农业的核心内容。作为新方式,应着力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6.6  耕作栽培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

耕作栽培技术如同制造业中的工艺一样,它的改变往往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变化。

6.6.1  土壤耕作的贡献额度

70年代在东北地区推广的改连年深翻为轮翻,并以深松为主将翻、耙、播、压、管结合起来,收到了耕种结合、不乱土层、保水保土的良好效果,一般可使雨季蓄水量增加20%以上,减少地表径流量12-15%,降低土壤流失量3.4-40%,4-7月平均地温提高1℃以上,还有利于土壤养分分解利用。仅黑龙江省1973-1976年四年中就示范推广深松耕法累计达9500万亩,不仅比传统耕作法减少机具作业次数和油耗,还增产15-20%(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80年代推广少耕、免耕技术。据农业部对黑、冀、鲁、豫、苏、浙、沪、京8省市的不完全统计,1990年农作物少耕、免耕面积总计已过1.9亿亩。省工、节油50%,增产10-20%(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6.6.2  施肥技术的贡献额度

70年代中期推广的氮肥深施保肥增效技术,1975年统计全国就示范推广了1亿亩以上,节省氮肥200-300万吨,增产粮食50亿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80年代中期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各类化肥适宜比例和相应的施肥方法),1989年已推广到近2000个县,总计推广面积约5亿亩,各种作物增产幅度一般为8-15%,高的可达20%以上,比习惯施肥方法每亩大致可节省氮肥用量15%(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6.6.3  作物栽培技术的贡献额度

这里以小麦——棉花套种的不同配置方式为例进行分析。此试验是在湖南省社旗县桥头镇陶庄村进行。试验设三种不同的田间配置方式:31(3行小麦1行棉花),32(3行小麦和2行棉花),42(4行小麦和2行棉花)。各配置中小麦与棉花的间距均为25cm

不同配置方式,其产量不同,详见表6-10。不同配置方式的效益也是不同的。详见表6-11

6-10  不同配置方式产量分析表    (单位:kg

组配方式

棉花产量

粮食产量

3∶1式

176.2

349

32

227.0

326

42

224.3

271

资料来源:马新明等,《南阳盆地棉田种植结构优化模式的效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5(2):P5658

6-11  不同配置方式经济效益分析(单位:/)

组配

方式

物质

投入

劳动

投入

总投入

总产值

净产值

纯收入

31

98.97

148

246.97

653.22

554.25

406.25

32

98.97

148

246.97

759.96

661.00

513.00

42

98.97

148

246.97

717.18

618.21

470.21

资料来源同表6-10

从表6-106-11可以看出,32式与31式、42式比较,棉花产量分别增加28.83%1.2%,亩纯收益依次提高了26.28%8.3%。说明32式是适合当地的优化配置方式。也从中看到不同的配置方式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是不同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耕作栽培技术的改变能提高土地生产力,而且这种改变往往不增加成本(或成本增加很少),这就是科学技术的魅力。精细密集农业把科技的应用推广作为自己的精髓,再一次证明是正确的。积极推广和应用人类最新科技成果,正是新方式的生命力所在。

6.7  农业生产各要素贡献份额对比分析

前面对各要素的贡献份额进行了逐一分析,下面将各要素的贡献份额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比较各要素贡献份额相互之间的大小,使精细密集农业在使用这些要素时,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6.7.1  要素投入与粮食产出相关系数比较

这里仍以山西省为例。根据山西省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山西省划分为六个区:Ⅰ区—粮食重点产区,Ⅱ区—南部粮食产区,Ⅲ区—北部粮食产区,Ⅳ区—南部贫困产区,Ⅴ区—北部贫困产区,Ⅵ区—城郊工矿区。不同区域农业投入产出的相关系数见表6-12

6-12  五大投入要素与粮食产出的相关系数

区域

化肥用量

灌溉面积

良种面积

地膜用量

机作面积

全省

0.8775

0.6192

0.8448

0.5285

0.8140

Ⅰ区

0.8119

0.4578

0.7757

0.2092

0.5875

Ⅱ区

0.8757

0.6889

0.8931

0.4724

0.8184

Ⅲ区

0.6689

0.2973

0.7428

0.6136

0.3415

Ⅳ区

0.7166

0.3846

0.8092

0.2421

0.4862

Ⅴ区

0.3444

0.6322

0.7197

0.1296

0.3295

Ⅵ区

0.9136

0.8000

0.9446

0.3362

0.7126

资料来源: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山西省农业投资效益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19968,P6061

从表6-12可看出,农业生产的五大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程度,依区域变化而不同。在五大投入要素中, Ⅰ区的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良种推广、机械作业和灌溉,最差的是地膜施用;Ⅱ区的粮食生产则与Ⅰ区有所不同,良种推广、化肥施用和机械作业与粮食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灌溉次之,地膜最差;Ⅲ区粮食生产与各投入要素的密切顺序则变为良种、化肥、地膜、机械和灌溉;Ⅳ区粮食生产与投入要素的密切顺序和Ⅱ区完全一致;Ⅴ区的顺序为良种、灌溉、化肥、机械和地膜;Ⅵ区的相关顺序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和地膜;全省的情况同Ⅱ区一致。投入要素与粮食产出相关性顺序表明,在当前山西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良种推广以及机械化作业对于推动山西农业增长的作用是较强的,灌溉作用相对次之,地膜作用除了Ⅲ区效果较为明显外,其它区域则排在五个要素之末。

6.7.2  各要素投入产出的敏感性比较

从表6-13可以看出,对山西粮食生产影响最为敏感的投入要素是良种推广和化肥施用,其次是地膜施用和机械耕作,灌溉相对较差。从分区看,良种、化肥和地膜等投入要素的敏感程度排序在各区均一致,分别为一、二和四,灌溉和机械互为第三和第五,在Ⅰ,,Ⅴ区灌溉敏感程度居五要素之三,在Ⅱ、Ⅵ区则机械耕作居第三。

6-13  五大投入要素对粮食生产的敏感系数

 

化肥用量

灌溉面积

良种面积

地膜用量

机作面积

全省

0.2863

0.0212

0.3505

0.0615

0.1807

Ⅰ区

0.2411

0.0800

0.3511

0.0272*

0.0121

Ⅱ区

0.2777

-0.0238*

0.3508

0.0265

0.1345

Ⅲ区

0.2888

0.0487

1.0787

0.0109

-0.1088

Ⅳ区

0.4563

0.0253

0.5333

0.0336

0.2934

Ⅴ区

0.2671

0.1165

0.8605

0.0785*

-0.0271*

Ⅵ区

0.5174

0.2340

0.7918

0.0231

-0.1555*

参数是通过一元回归的结果,其它为多元回归结果。资料来源同表6-12

Ⅱ区灌溉的敏感系数为负值,表明该区水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相对较小。Ⅲ、Ⅴ、Ⅵ区机械耕作敏感系数为负值,说明机械耕作与人力操作相比,反而降低了土地生产力。机械耕作虽然毫无疑问可以因提高工作效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一定能提高土地生产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劳动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还是化肥、农药、地膜、良种等物质投入增加,它们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其根源便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尽管科技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立足中国国情,面对中国农业的未来,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仍须依靠科学技术。由于集约经营已显示出其弊端,加之中国财力所限,中国农业应摒弃以工业性物质投入为主的方略,主要应以生物技术应用为主。加之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使机器对人力的替代将大为延缓,大量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的现实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所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应以劳动力和生物技术投入为主,即实行精细密集经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建立在以科学种田而获得高产量的基础上而不只提高工作效率。更深刻地认识在农业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合作方式以提高土地产出率。


  评论这张
 
阅读(908)|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