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征兵博客

拥有一世的良知 探索一生的真理

 
 
 

日志

 
 
关于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顾问。美国《现代管理》、《世界经济探索》编委、审稿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陕西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曾出访新西兰、韩国、新加坡、荷兰、奥地利、越南、蒙古、台湾。提出了“精细密集农业”、“不在意资金”等新观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SCI、CSSCI收录64篇,作报告1000余场,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做节目400多次。

王征兵:中国农业的出路---精细密集农业【硕士毕业论文】【二】  

2012-11-06 15:13:46|  分类: 精细密集农业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第二部分  精细密集农业可成为我国农业出路的剖析
2.1  精细密集农业能够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生物学依据

精细密集农业能够提高土地生产力,要首先从生物学予以阐述。


2.1.1  光合作用规律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生物物质是农作物产量的基础。农作物生产中所采取的大部分增产措施都无非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条件。

农业生产从本质上看,是在人的脑力筹划和体力操纵下的由自然环境和各种生物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类似工业的厂房,类似一部自动化机器系统,凭借劳动从一端输入光、热、水、气和营养元素以及农具、电力、石油,使生命物在所控制的条件下经过农业生态系统这个“机器”的转化,从另一端输出粮、棉、油、菜、果、皮、毛等农产品。一端连接着自然界,一端连接着社会和市场。在农业生态系统这个“厂房”里,首先是形形色色自动运行的生物“机器”。要增加生产量,只能是这两个方面:

(1)增加输入,这就是光、热、水、气和营养元素以及农具、石油等。人类对自然界光、热、水、气的数量和强弱的改变目前是很有限的,在大面积上几乎无能为力,但在小面积上的、试验性的,还是可以的。

西北农业大学有一个小麦加代室,一年可收获两茬小麦。第二茬小麦的生长环境完全是由人工调控的,以期达到小麦各生长期所需要的光、热、水、气等。实质上是对自然界生长的小麦的环境的全套模仿。美国农业部土肥室在新泽西州农场的试验表明,在农作物生发育旺盛期和结实期,每隔四至七天喷一次二氧化碳,每亩用固体二氧化碳四至七公斤,共喷四至五次。可使大豆增产57%,甜菜50%,蔬菜90-95%,高粱200%,水稻67%。其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气体为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因此加速了作物的生长。

(2)增加“生物机器”,充分利用原料,实际上是增加光合作用的“机器”。如果土地荒芜,那么就等于将光、热、水、气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等原料被浪费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早就说过:“阳光普照之下应该有植物接受辐射能。”精细密集农业中的立体分层经营,以及农业向庭院、荒山、荒坡、滩涂的延伸,无不是为了增加光合作用的“机器”。

精细密集农业正是靠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土地生产率。

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看,精细密集农业是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强化和范围的扩大。


2.1.2  循环利用规律

江苏省无锡县堰桥乡一农户,利用稻、麦秸秆加进少量畜粪,制成粪草培养料栽培蘑菇;收菇后的粪草培养料和菌丝体晒干、磨碎,成了营养丰富的菌糠饲料,再用菌糠喂猪、鸡、鸭、鱼;猪、禽粪便再用来培养蛆蝇、蚯蚓、小球藻,又补充了畜禽的动植物蛋白饲料;把蚯蚓粪和培养蛆蝇后的残渣再送入沼气池;产气后的沼气肥施入池塘培养浮游生物,又为鱼蚌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最终塘泥返回大田作肥料。

这种循环的机理在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元素合成有机物质,其主产品直接供给人和动物消费,副产品通过循环就可以把它所蕴藏的价值发挥出来。如作物秸秆的用途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热能可以做燃料;二是有肥效,可以做农肥;三是有营养价值,可以做饲料。不搞循环利用,只做燃料,就不能再做肥料和饲料。只有通过循环利用,才能把它的三方面的价值都发挥出来;另外,由于一般动物之间生理机能的差异,所能消化的食物营养结构也就有所不同,某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往往仍然是另一种动物的食物。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鸡粪中仍含有相当数量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质24-33%,纯蛋白质13-23%,各种氨基酸8-10%,还有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矿物质及各种维生素。因此,鸡粪经过一定方式的处理,就是某些牲畜的好饲料。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但将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之类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能返回到环境中,就可再供植物利用。而微生物的活动又在合成营养物质,据分析,稻草经微生物发酵后,蛋白质可从3-5%增加到20%以上;制糖甜菜渣经微生物发酵,蛋白质含量由11%增加到45%。在粪便发酵过程中,有的微生物能利用粪便中的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质,当微生物大量繁殖时,粪便中就会增加大量单细胞生物的蛋白质。据测定,猪鸡粪便经微生物发酵,其氨基酸的含量可提高1-2倍。所以在排泄物变饲料的过程中,饲料的品质也相应提高了(孙绪森,1987)

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新的产品。

在循环过程中,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食物或肥料,物尽其用,各得其所,充分利用了自然规律,以增加生物物质的产出量。

精细密集农业中所指的对农业实行精细化的照料和操作,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精耕细作,而是要对某些环节充分理解、充分利用。也可称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做深层次的研究和深层次的利用。这一点是精细密集农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精髓。


2.1.3  媒介体协调规律

    生态系统作为能够产出的生产体系,与工业比较,多出了一个给养体,而且在自体和给养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媒介体。我们把凡是不能被自体或给养体直接吸收利用的,而对它们的机理和性能又起着影响作用的一切物质,统称为媒介体,如光、温度,土沙(指不含养分)、某些微生物、电场、磁场、声波等等。农业生产的进行,自体与给养体的结合离不开媒介体的作用,即离不开媒介体的协调。常常是自体和给养体不变,只改善媒介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个体生产力。当自体和给养体的结合达到一定程度,单方面追加给养体无助于动植物的生长,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媒介体来刺激和改善自体或给养体的机理和性能,以协调二者的结合。

    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对媒介体的自觉利用早就有了。如耕作是改善土的物理性状(包括地温),增强了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为给养体(水分、养料)与自体的结合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但是人们对媒介体的新发现和重视,只是现代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植物离不开阳光”已成为常识,但不是所有的光对植物的作用都相同。科学家们发现,只有特殊波段的光才对植物有特定的刺激作用,有的还可以改变植物中的营养成份。例如,植物在红光的照射下,可以增加果实内的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同时加快植物的成熟;蓝色的光能增加植物蛋白质的含量。苏联别尔姆市郊区农场利用红光定期照射西红柿和黄瓜,促使它们的成熟期提前了一个月,产量增加了2.3倍;用蓝光照射大豆,使大豆的成熟期缩短了20天,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也提高了2.1%(孙绪森,1987)

    声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不同频率的音调对植物有不同的刺激作用。实验中发现,强烈、尖啸的嗓音能够抑制作物生长,有的甚至造成作物死亡。但轻柔、优美的声音和音乐旋律却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调节作物新陈代谢过程。法国有一位业余园艺家,使一株西红柿超出正常产量的6倍,最大的一只西红柿重达2公斤。苏联莫斯科红色农场对一座温室里的蔬菜每日定时播送两次音乐,使这个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增加了2.3倍。

    地球表面也是一个巨大的电场,这个电场的两极分别是大地地面和高空大气层,大地地面带负电荷,为负极;高空大气层带正电荷,为正极。一切生物都生长在这个巨大的电场中。如果人为地改变这个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会直接刺激植物的生长。美国一位植物生理学家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在植物的上方布上铁丝网,然后将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接在铁丝网上,负极接地。在这个高压电场中生长的西红柿、黄瓜、白菜、南瓜、萝卜等蔬菜和豆类,成熟期缩短了一半,重量分别增加了三至五倍。在同样的电场中种植棉花,其产量也增加了50%,而且棉纤维质量有显著提高。现在,已有人用这种电场来培育果树和珍贵树木的幼苗(孙绪森,1987)

    更为有趣的是,如果改变电场的极性,把正极铁丝网布在植物的下方,则可人为地抑制植物的生长。农艺家们曾用这种方法来控制葡萄、南瓜藤蔓营养,以加速果实的生长、发育,取得了成功。

    磁场对植物的生长也有相当的作用。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株生长完好的盆栽植物屏蔽(即完全与磁场隔绝),此时即使给它提供足够的养料,也会枯萎死亡;相反,给植物外加一定强度的磁场,却可加速生长。如果把灌溉用水经过二千至三千高斯的磁场处理后再灌溉农作物,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近年来,还有将煤炭燃烧以后的灰烬磨细,经过磁场处理,使煤粉带上磁性,再撒到田里,这样确实能加快农作物的生长(孙绪森,1987)

    畜禽对上述大部分媒介体也很敏感。比如,挤奶时,给牛放音乐可多产奶;饲料经过磁化处理后,饲喂某些畜禽可以提高饲料报酬等等。

    可见用改善媒介体来达到增产,大有潜力。

    媒介体协调规律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相当多数措施花费太高,尚难推广。但我们可以此管窥精细密集农业的前景。


2.1.4  共栖互惠规律

    某些不同种类的生物在同一时间和空间里生存,可以相互促进其生长发育。

    养蜂:蜜蜂取食花粉酿蜜的同时也为作物传花授粉,生产了蜂蜜,又促进了作物高产。

    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虫和草作饵料,同时,鱼在田间游动摄食,可以起松土、除草、灭虫的作用。在我国,鱼稻双丰收的事例已普遍出现(孙绪森,1987)

共栖互惠规律在间作套种中表现为异质效应。所谓异质效应,就是利用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以选配作物结构,使异质之间可互利。任何作物种,在它们的生育过程中都必须从生态环境中截获和吸收各种生活因素——光、热、水分和养分。但各作物种又以其特有的形态学、生理学,组成不同的生态龛,从时间上、空间上、利用能力上适应生活因素分配的不均衡性,形成各得其所。间作套种模式,都建立在这一基本原理上,植物形态的高低,有助于立体用光,生态上的阴阳面,有利于协调生境,生理上的喜磷喜氮,可以充分利用养分。玉米大豆间作,玉米洋芋套种等都是异质效应利用的典型。陕西关中地区小麦与辣椒套种异质效应尤为突出。大量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在关中地区,套种的辣椒产量大大超过单作辣椒。陕西扶风县试验的套种辣椒比单作辣椒植株高40cm,单株角果多3个,角果长出4cm,单株鲜重多2.7克,病害株率减少56%,定株后早缓苗3天,平均单产净增70-100公斤。麦辣套种也利于小麦生长。小麦的行与行之间留有空带,是利用边际效应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边际效应使边行或空带提供较好的资源条件,使靠近的若干行出现增产效应,小麦靠近空带的边一行增产最明显,边二行、边三行增产效应梯度降低。一般涉及深度为三、四行。据研究,空带l尺,少种1行小麦,可靠边际效应而做到不减产,或者略有增产。如空带3尺,则少种5行小麦,此时靠边际效应就很难弥补小麦减产损失。麦辣套种可使小麦产量仍然获利于边际效应,而空带因种辣椒被利用。麦辣还可互防病虫害,麦辣是良好的套种伴侣,异质效应十分明显。


2.1.5  种内协作效应

    某些生物种群在恰当的数量范围内,具有种内协作效应,能够促进或有利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如蜜蜂当遇到低温时,分散生活会被冻死,但群聚的蜜蜂由于能够较多地产生和保存热量,则可避免死亡;在水中成群的鱼比单个的鱼对毒物抗性大;作物合理密植,不但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且还能抑制杂草(孙绪森,1987)

    如养鸡,如果采取平面养殖,在寒冷的冬天,需要在鸡舍内增温;而立体笼养的鸡舍内在不加温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温度。

    种内协作效应在间作套种中表现为密植效应,是间作套种中的一般种植密度大于单作密度所起的增产效应。由于作物形态学的不同,可以适当提高混合密度,增加光合面积。哥斯黎加有个试验。玉米同菜豆间作,种植比例有三种,占单作比例:(1)玉米100%:菜豆100%;(2)玉米100%:菜豆50%;(3)玉米50%:菜豆100%。结果第一种密度的土地当量值为1·42,第二种密度的土地当量值为1·4,第三种密度的土地当量值为1.2。足证间作混合高密度均获好效果。


2.1.6  空间定位规律

    这里的空间,包括空中、地面、地下,水上、水面、水下。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和适宜的空间位置结构。精细密集农业应该顺应自然,把所经营的各种动植物,配置在一定空间的适宜位置上,形成错落有序的若干层次。如同自然生态系统,扩大了生命繁荣的空间。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反而更为蓬勃有力。

    池塘养鱼的空间位置结构是这样的:链鱼、鳙鱼在水体的中上层生活,草鱼、扁鱼、青鱼在中下层生活,鲤鱼、鲫鱼在最下层生活,分层使水面无形中而扩大了。

    江苏省如皋县高井乡一姓朱农户饲养三千多只鸡,他把鸡笼安在70厘米高的空中,使鸡通风透光,鸡笼下面饲养蚯蚓,同时在鸡棚的上面搭葡萄架。这样鸡、蚯蚓、葡萄架各得其位,取得了一地(面)三用的效果(孙绪森,1987)


2.1.7  补偿效应

    两种作物生长在一起,一为主要作物,一为辅助作物,辅作物能分散或捕获害虫、病原菌,可使主作物受到的危害较单作时轻,辅作物又能充分利用未被主作物利用的生活因素,而获得一定的收获,补偿了主作物的产量损失,这就是补偿效应。在陕西关中地区,茄子与玉米套种,未见茄子有绵疫病发生,而专业菜田里该病感染较重。

    山区自然灾害多,如“在庄稼地里开个杂货铺”,这家不收,那家收,补偿效应起了作用。

    这些规律从生物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精细密集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理论依据。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精细密集农业的潜力和希望。


2.2 发展精细密集农业的经济学依据
2.2.1  异量投入产出原理

    所谓异量,是指投入产出差异很大的变量,也就是要求投入微量或相对的微量而产出巨量或相对的巨量。

    国际之间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现状,是社会制度及历史发展诸因素所造成。但直接由生产力水平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科学技术首先决定了人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对农业生产规律的理解和整个农业生产的状况。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无穷尽的,现在已经做到了用微量或相对的微量的投入取得巨量或相对巨量的产出。例如新产品玉米浸种剂,每亩地的种子只用一包,费用3角,而能使产量提高一百斤。其投入产出比约为1:100。这是异量投入产出原理的最好实例。

    异量投入产出理论为精细密集农业奠定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向精细密集农业发展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2.2.2  绝对收入原理

    绝对收入原理是指在劳力、资金,物资的投入上,人们只关心最后的收入量,只要能增加最终收入,就愿意继续投入。

    显然,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因为人们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一般的总投入。没有利润的生产是不会有人投资的,无利润就要破产。但在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尚不发达时,生存的本能使人们把最终收获放在首位,而不计较成本得失。人们首先关心生产了多少,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会首先关心自己投入了多少,因为投入与购买的关系很淡薄。所以成本与利润的概念是模糊的。狩猎时代,人们关心的是一定要抓获猎物以维系生存,而追逐和搏斗,流血和汗水,只有在捕获到了猎物后才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不会有人会因猎物耗费了过多的劳动而深感懊悔。无论为此耗费了多少,只要最终捕获了猎物,都会感到万分幸运。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绝对收入原理一直在起着作用。而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时,绝对收入原理依然反映时代和指导时代。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果把劳动报酬考虑进去,住住是利润微薄或出现负值。但农民仍然要从事粮食生产,因为难以找到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就比较利益看,种粮仍然很实惠。而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目的首先也是自给性,是自己的生存需要。人们只关心最后的收成和一年的温饱。由于种粮的目的和种粮的机会成本十分低下而使种粮的盈利问题几乎不是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徘徊或小幅度的回落,反映的正好是自给性农业生产力低下的落后性波动,但不会出现大的回落(自然灾害除外),反映的仍然是自给性农业的特点:非市场性的稳定。

    再以养猪为例。在陕西的关中地区,一般农户都养1至2头猪。

可概略分析其投入产出情况(1990年资料)。1头猪仔约值60元,从买回到育成出售,大约10-12月,其间需要精词料1000斤以上,精饲料一般为玉米,约折价300元,粗词料及粗饲科加工费约50元。以上几项的合计为410元,而育成猪大约重300斤,可得收入约450元,如果算上劳动支出,两相比较,很难说有多少利润。也许是亏本的。可农民亦然在养猪。一个重要原因仍然是机会成本太低下了,养猪总能收入,“亏本”只不过是劳务的低收入。而不养猪则根本无收入,虽然不出现亏本。

    在贫困山区,养“长寿猪”的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不奇怪的。如果计算这些猪的多年投入和预期产出,必然是亏损严重。但人们关心的不是投入了多少饲料和劳动,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可以食肉,在最需要钱的时侯可以出售。猪是自己财富的贮存形式而不是商品经济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活动。

    绝对收入原理既然因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在我国农村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而充分予以利用。

    可见,由劳动力的闲置变为投入,由大量农副产品的可再加工看,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是可能的,且为最现实的选择。尽管劳动因此而增加的收入可能是微利或无利,但总是增加收入,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将更为显著。

    可以先由此开始,然后在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和研究中不断变微利为厚则,变无利为有利。因为精细密集农业必然能加快社会主义非农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所以农业因此而最终受惠的机遇就只能是提前到来。


2.2.3  劳动无成本原理

劳动无成本原理,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不计算或不考虑劳动成本,并且只要劳动的增量能带来收入的增量,就愿意继续投入劳动。

劳动无成本原理与绝对收入原理的区别在于:劳动无成本原理只是在农业生产中不考虑劳动成本,而绝对收入原理则不考虑一切投入的成本。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只要有收入的增量就愿继续投入。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更多地符合劳动无成本原理,因为这里只是不考虑劳动成本,至于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费用农民还是考虑的,并常以此作为盈亏分析的依据。而养殖业,特别是养猪,养鸡,更多地符合绝对收入原理,因为在这里农民几乎不考虑投入,只关心最终收入。

劳动无成本原理是自给自足经济和劳动力过剩的产物。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没有计算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的必要,而劳动力的闲置,使大量劳动力一文不值。既然没有可能去创造财富,这些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就只能等于零。崇尚勤劳的惯性和改善生活的本能促使人们只要能获得收入的增量就愿意投入劳动,而不敢去计较报酬的多少。

当城市刚刚为农民提供了一点薪低活苦的就业机会,就立刻引起了数百万农民对城市的冲击,虽然城市所能容纳的农民是极为有限的,但对每一个农民来说谋求职业的机会是相等的,都想获得机遇。最后必然是更多的农民无可奈何地退回去。但当他们再一次看到或听到就业机会来临的时候,更大的“盲流”群会更加激烈地争夺机遇。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为零,何妨一试、再试。这就是“盲流”产生的深层原因。

“盲流”对农业生产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由于劳动无成本原理的存在使农民盲目流向城市,但此时我们如果能在农业内部为农民找到就业机会,那么“盲流”就会消失至少可以减少。如对农业进行精细密集经营,而且只要经营恰当,务农收入既是比进城收入低,但总是有收入,而风险明显也低,相对说,技术易学,生活开支低,故使劳动力截流于农业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劳动无成本原理正好为我们引导农民进行精细密集经营提供了一个契机。


2.3  精细密集农业与我国的现实
2.3.1  剩余劳动力——长久的压力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大陆人口已达十一亿三千万。另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小组的研究报告:“如果照目前的生育率实际水平发展而不严加控制的话,1994年前我国人口将突破12亿;到2000年,可能突破13亿;2030年,总人口将超过16亿,到2100年将突破20亿。即使从现在起,严格控制人口,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上,中国人口最高峰也在15亿(此高峰大约出现在2030年)”(刘学江,1989)。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将达到三亿。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扣除农转非、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可能容纳的人员之后的剩余,所以剩余劳动力无可选择地被滞留在农业上。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让他们闲置,要么在农业内部为他们找到出路。劳动力闲置不仅是国家和个人经济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社会不安等消极现象,所以,我们必须为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找到出路,也就是说,只能设法让他们在人均只有1亩甚至几分的耕地上发挥自己的能量。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方法进行经营,土地的生产率不会有多大提高。如果农民多投入了劳动,而产出没有增加,那么他们宁愿闲置也是不会多投入这份劳动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最低动因必须符合劳动无成本原理,即增加劳动投入必须获得增大的产出。所以,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自然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深化农业生产,向时空要产量,这就是精细密集农业,精细密集农业不仅可以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耕地上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


2.3.2  资金不足——长期的困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她的贫穷落后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经过数十年、数百年不懈的努力来改变,绝非短期内能够改变。特别是在我们的政治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的条件下,贫困将会更为长久地困惑着我们。贫困首先意味着资金和物资的缺乏。作为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因而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资金对农业进行投资,所以在农业投资问题上国家一直强调主要依靠农户投资。但中国的农户是贫困的农户,虽然自从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仅仅是基本上获得了温饱,根本谈不上富裕。只要我们将一般农户的食物结构、衣着、住房条件略加考察,我们就会得知中国的农民现在亦然是贫困的农民。他们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农业。199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民人均收入虽然已达600余元,成为历史最高记录,但这600余元除去衣、食、住、行的费用以及各种摊派费、医疗费、文化教育费、婚丧嫁娶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之后,还有多少可以投入农业生产呢?其数目是微乎其微的。集体经济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已成为一个经济空壳,连集体组织的运转本身都需要靠各种摊派来维系,因而靠集体经济向农业投入更是不可能的。但这一切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大的改观的。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将始终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挠。我们无可选择地只能在资金缺乏的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依靠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人类的“狡智”——科学技术在那人均很少的耕地上创造出奇迹。这就是精细密集农业。


2.3.3  科学技术——急待开发的潜力

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同时,农业投资不足,使农业无法实现机械化,何况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本身就是机械化的最大限制因素。机械化是人力不足的补充和替代,在劳力充足的条件下是不需要这种补充和替代的。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使劳动机会成本几乎成为零。再廉价的机械也无法与它竞争。当然,局部的、小规模的使用机械肯定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农时所迫。利用大量劳动力对农业实行精耕细作也是不行的,因为传统的耕作技术不可能使土地生产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也不可能使土地容纳较多的劳动力。我们必须设法在投入大量劳动的同时,获得大量的产出,农民才乐于经营。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才能在巴掌之地上创造出奇迹。精细密集农业正是要利用科学技术去创造农业上的奇迹。

我国的科技研究在世界上不算十分落后,许多研究都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科技的推广应用却十分落后。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很低。由于科学技术没有充分利用,因而科学技术始终只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我们必须在科技推广应用这个促进农业发展的枢纽处大做文章,这也正是精细密集农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精细密集农业不是我们自己随意的杜撰,也不是我们人为的任意选择,而是社会经济条件逼迫下的必由之路。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认识并利用了这个规律,就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如果我们在茫然之中任规律左右,我国的农业将会徘徊更长的时间,我国的农民将会更为长久地被贫困所困扰。

我们说精细密集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出路,意思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精细密集农业的这种经营方式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从经营方式的角度讲的。有人认为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纵观农业的发展过程,那么机械逐步并完全替代人力也是一个发展规律,但在某一具体历史阶段的特殊条件下,替代的速度可能减慢、停滞,甚至逆向倒流。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根本问题不是机械化对人力不足的补充和替代,而是如何消化容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所以,中国农业目前的出路不在机械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这句话是对的,但显得有些笼统,不具体,因为农业每一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无不是科学技术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说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中国农业目前的出路必须是对中国农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这就是劳力过剩,资金不足,科技推广不够的条件下如何促进农业发展,这个出路就是我们论述的精细密集农业。

学术界关于农业出路的讨论有着种种提法。认为农业的出路在于社会化,认为农业的出路在于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认为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合作化等等。这些观点均被我们注意到了并引起了浓厚兴趣,因为这些有关经营形式的讨论最终将对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影响。我们认为对经营形式的讨论不能脱离了经营方式。可惜本题无法涉及对经营形式的看法,只好暂时割爱。


2.4  精细密集农业的经济效益

精细密集农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运用情况。现把某些高产田的现实情况介绍如下:

“1980——1985年6年的田间试验得出:二熟高产田(837公斤/亩年)比一熟中产田(477.5公斤/亩年)亩物质成本增加58%,但亩产值增加99%,亩纯收益增加119%。每元物质成本的产值率从2.99元增加到3.83元。近几年,通过对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河北、吉林等大面积考察得出,在低产变中产再变高产以至于吨粮过程中,绝大多数亩纯收益是增加的。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80%的例子中每元物质成本的产值率还稍有增加,只有20%的例子稍有降低。

“例如湖南省农业厅对1274户调查后得出,吨粮田比0.75吨粮田,亩物质成本由93元增到104元,而亩纯收益则由301元增到384元,每元物质成本产值率由4.39元增加到4.70元。王树安等1989年在河北吴桥的试验结果是,吨粮田比一般田每亩物质成本增加66元,亩纯收益增加389元,每元物质成本产值率增加1.57元。

“为什么高产并不一定低效?原因是现有的中高产田往往已具有较好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平与灌排设施,因而在改土改水上的再投资已较少,主要靠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配套运用,如杂交种、配方施肥、种植制度改革以及相应的栽培技术等。从而达到了投入增加少而收益增加多。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出了毛病或配套不协调,则效益就会降低” (刘巽浩、王树安,1991)。

“我们认为,当投入与单产超过一定范围(例如单产接近品种增产潜力限界或外界生活因素配合不协调时),产量的增幅与效益还是会减少或递减的。但是未递减前的区段正是人类可能挖掘潜力之所在,也是科学技术与政策发挥威力的区段。

“需要强调的是,搞得好才可能高产高效,而搞得不好则高产可能低效”(刘巽浩、王树安,1991)。

新的经营方式为获得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能,这不同于过去;但更要强调正确运用科技,这也不同于过去。

至于立体农业、庭院农业,要求的技术性更强。一般来说,只要技术运用恰当,都会取得好的收益。

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总是与技术的改进有关;或者说新的经营方式是以技术运用和投入来换取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特点。

(待续)

  评论这张
 
阅读(1053)| 评论(1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