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征兵博客

拥有一世的良知 探索一生的真理

 
 
 

日志

 
 
关于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研究》顾问。美国《现代管理》、《世界经济探索》编委、审稿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陕西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曾出访新西兰、韩国、新加坡、荷兰、奥地利、越南、蒙古、台湾。提出了“精细密集农业”、“不在意资金”等新观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SCI、CSSCI收录64篇,作报告1000余场,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做节目400多次。

杨高举 王征兵 杨珽:慈善捐赠--实验调查的计量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2-05-05 07:20:22|  分类: 不在意资金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慈善捐赠:实验调查的计量分析

杨高举,王征兵, 杨珽

       (杨高举,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王征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杨珽,甘肃陇东学院教师) 

 

摘要:基于经济人效用最大化假设,进行数理分析是国外慈善捐赠研究的潮流,然而国内同类文献尚不多见。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情景实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其捐赠额同其年收入成正比例关系(约为其1)。结果还显示,慈善捐赠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免费搭车现象。

关键词:慈善捐赠,实验调查,计量分析

 

1.引言

慈善乃常见现象,相关的研究文献也极为丰富[1][2]。自经济和货币出现后,慈善也多以产品和货币的形式实现,即慈善捐赠,这引起了经济学家研究的兴趣,甚至形成了一门叫做慈善经济学(Charitable Economics)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来专门研究慈善捐赠[3]。经济学家主要对两个问题感兴趣:一是慈善捐赠产生的动机何在 [4][5];二是人们的慈善捐赠行为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6]随着经济学数理化和计量化的兴盛,更多的经济学家借助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慈善捐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1][7][8]。然而国内同类研究为数不多, 可见的多是非数理角度的分析[4][6][9]。本文以下部分力图从计量角度分析慈善捐赠问题。

2. 系统介绍

2.1慈善界定

慈善 是个外来词,有给他人以帮助、增加其福利之义。英文中慈善对应charityphilanthropy两词。Charity来自拉丁文carits,其意为:a.给穷人提供的帮助、救济和施舍;b.用于帮助处于需要中的人的东西;c.为帮助处于需要中的人而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d.被定义为爱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引导人们首先对上帝尊爱,然后要对作为上帝施爱对象的某人自己和邻里表示仁爱之心。Philanthropy来自希腊文,由人类这两个部分构成。它的意思是:a.增加人类福利的努力或倾向,比如通过慈善援助或捐赠等;b.对全人类的爱;c.为了提高人类福利的活动或机构。相比较而言,charity更强调针对穷人或困苦状态的人的帮助、救济;而philanthropy则不仅仅限于帮助穷人,它还带有提高福利水平的意思。而中文中, 很早就以单字形式出现。其中被解为慈,爱也”(《说文·心部》第504),古代特指(父母)爱子女,如一曰慈幼”(《周礼·大司徒·地官》第26)慈者,父母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第332)有善良、好心的意思, 供养三德为善”(《左传·昭公十二年》第1347)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第42)。单字也有慈善的意思,如善堂,旧指育婴堂、养老院等慈善机构。现代汉语对慈善的解释基本沿袭了古汉语的语义(如《学生辞源》第91页和《袖珍现代汉语词典》第81页对慈善的释意),和英文中的定义不尽相同,甚至略带贬义色彩(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慈善事业的释义为: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西方的经济学者对慈善也进行了规范的研究,并认为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博爱’”[10]这一定义指出了慈善的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慈善是一种自愿行为,它绝对没有强制的成分。这种本质特征使得它完全不同于国家税收;其二,慈善行为是针对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10]可见西方学者对慈善的研究是从亲缘利他和非亲缘利他的角度来区分不同的慈善表现,以使研究更加简练。

2.2相关理论

2.2.1额度

对慈善捐赠额度的讨论,不在意资金理论是不多见的一例[4]不在意资金理论将经济活动中涉及标的金额的一部分(约为10%)按人们对其的关注程度分为在意资金不在意资金两部分。在意资金为双方磋商的部分,即购买者要求降低的额度或商家要求增加的额度,这部分资金双方都很关注,不会轻易让步,故称其为在意资金(或在意价值)。还有一部分为双方都不在乎,是可让度、可忽略的,称为不在意资金(或不在意价值)不在意资金理论认为,在慈善捐赠中,人们所捐出的一般是其不在意资金,而不在意资金和人们的收入密切相关,一般为其年收入的千分之一,即1‰定律[4]当然不在意资金并不是在每次捐赠中都恰好都为1‰,而是围绕1‰上下波动,另外人们也并不是知道1‰定律然后再按此规律去做,而是在无意识中遵循了1‰定律’”[4][11]就像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理一样。从边际效用的角度看,不在意资金是代表边际效用接近或等于零的那部分资金,因为不在意资金对于主体来说得到或者失去都无所谓。

2.2.2产生及动机

    慈善捐赠属于互惠利他或利他行为,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12]慈善捐赠这种互惠利他行为能在人类社会中出现并随人类进化而保留下来,或许正是因为其互惠性:互惠利他或非互惠利他行为,都是属于较高道德层次的行为,其产生与演进与道德的间接功利性密切相关, 道德作为一种非功利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却实现了大面积的功利,尽管其核心是讲付出而不计较功利[13] 首先道德的存在减少了人们各种活动中因对他人行为的不确定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即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使社会整体因此而受益。这是道德得以产生和延续的根本原因,慈善捐赠作为互惠利他的道德行为之一种,自然也是源于此。实际上,道德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和传承的结果。当人们选择道德而放弃了不道德,并且将其选择的经验告诫后人时,他们确知其道德意识形态的好处’”[13]当然道德这一意识形态累积至今,不见得每个选择它的人都非常明了其好处。其次,在一个收入具有差距的社会中,道德——尤其是像慈善捐赠这类道德——行为,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学者将慈善捐赠视为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认为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式[14]在西方国家,有着为数众多的慈善机构,有相当高比例的家庭进行了捐赠,实质上慈善一直在这些国家中充当非正式保障的重要角色,为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5]

    对于慈善捐赠行为动机的解释见仁见智。不在意资金理论认为,慈善捐赠是源于人们善的本性,即人天然有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施以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人的本性是善的,在这一性善的前提下人们的捐赠行为符合1‰定律[4]也有人根据人的各种行为的目的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假设认为[10]慈善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其捐献行为实际上是购买用于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服务产品(一种特殊的消费品,称为慈善品),以获得良好的声望、减少负罪感、避免社会指责及自我精神慰籍等[9]人类行为快乐原则认为,人类行为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己,归根结底都是在自己相应的苦乐观支配下产生的,根本都是为了自己[16]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17]

    2.2.3经济学分析

不在意资金,则不会太在乎能否得到回报。因此对其解释就不能只停留在互惠利他方面,而应更多地向纯粹利他(非互惠利他)方向靠近。然而对纯粹利他的产生与演化,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在合作剩余生物演化稳定策略的基础上,叶航设立了一个能够解释纯粹利他(非互惠利他)行为的模型,并利用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行为的内在激励机制作了说明[12]随后进又提出了一个演化均衡模型,进一步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优势以及合作剩余导致利他偏好的内生机制。[18]有学者将利他行为区分为软利他行为和硬利他行为,并认为软利他行为可用人的利己心解释,而硬利他行为是多层竞争中形成与进化的,是多层竞争选择的结果[19]从经济学角度对慈善的研究,历来存在经济人道德人两个相左的假设,但都面临难以解释所有慈善行为的困境。在全面介绍慈善经济学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及其范式面临的危机和转变的基础上,杨立雄主张走中间式道,并构建了互惠人的假设来解释慈善行为的动机及其演化[15]在贝克尔的慈善家是理性人的假设条件下[10]马小勇构建了一个慈善家的效用函数(目标函数),并得出了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9]贺力平讨论了慈善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并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了慈善行为的最大化问题[6]。上述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慈善的动机及其演化,多数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及其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学科研究和社会实践交互影响发展,慈善经济学的理论范式面临危机。如何构建慈善经济学新的理论范式,发展更合乎实际的假设前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5]

国外对慈善的研究著述繁多,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多和慈善捐赠有关,甚至因此形成了一个属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慈善经济学(Charitable Economics)。其较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慈善捐赠模型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1)慈善的公共物品理论。以赠予者和受领者外部关系的存在为基础来解释慈善赠予,并将慈善活动的产出视为一种公共物品[20][21] 2)非纳什行为。由CornesSardler提出的一种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共物品理论中的免费搭车问题得到减缓[22] 3)非效用模型。Margolis提出了一个包含两个效用函数的个人效用模型,其中一个与个体自身利益有关,另一个与其所属的群体的福利有关[5] 4)私人物品利益。在此模型中假定人们不仅由别人捐献产生的公共物品中得益,而且还从慈善捐赠本身中得到了效用[2]二是对税收和个人慈善捐赠的实证分析(一般都以上述不同的效用模型为分析基础),其结果表明,税收减免是对慈善捐赠的鼓励,同时慈善捐赠和收入有密切的关系。Schiff总结道:经济学家有一致的看法,赠予的收入弹性介于0.50.8之间。

和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慈善捐赠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很少见,可能因为相关数据难以获得。因此我们通过实验调查的办法获取相关数据,在国外已有研究文献和不在意资金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1-5][7][8][11][2022]

3.假设与模型

基于前述不在意资金与慈善捐赠的关系(1‰定律)[4]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如下命题:人们的慈善捐赠额度和他们的收入(符合1 ‰定律)以及其他人的平均捐赠额度相关,并受年龄、性别等人口特征、同受赠者的关系以及捐赠的便利性等因素影响。此命题首先需以下前提条件:1)人们的收入大于零。显然若没有任何收入,人们无法进行捐赠;2)处于不同状况的人对慈善捐赠的认识不尽相同,从而捐献额度也因人而异。从实际看,以上条件不难满足,但又很难排除例外情况的存在。基于此命题,并参考国外相关研究成果[1-5][7][8][2022]设立了一个慈善捐赠同收入、他人捐献额平均值、以及年龄、和受赠者的关系以及捐赠的便利性等因素之间的计量模型,以进行回归分析。

 Y= F(X1,X2,X3,X4,D1,D2,D3,D4)            (1)

其中各变量的含义及取值特征参见表1

 

1 相关变量及变量特征

变 量

定 义

年龄(X1)

被调查对象的年龄。

均值(X2)

他人捐赠金额的算术平均值。

次数(X3)

被调查对象认为一年适宜的捐赠次数。

性别(D1)

被调查对象的性别,男取1,女取0

金额(Y)

被调查对象选填的他()愿意捐献的善款数额。

收入(X4)

被调查对象一年除去学费和住宿费后的消费支出。

宗教(D2)

被调查对象的捐赠是否信仰宗教,是取1,否取0

关系(D3)

被调查对象的捐赠是否受同受赠者关系的影响,是取1,否取0

便利性(D4)

被调查对象的捐赠是否受捐赠便利程度的影响,是取1,否取0

 

4.数据获得、说明及回归分析

采用不记名实验调查法,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取得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相关数据。需特别说明的是中国大学生群体很少有自己的稳定收入,他们的生活支出主要靠父母供给,因此在调查中只能将其支出作为其收入纳入研究。另外,基于CornesSardler等提出的公共物品供给理论,[2022]将他人捐赠金额的平均值也作为一个变量纳入模型。

在调查表中,首先要求被调查对象填写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以及生活背景(农村或城市)和目前学历等个人信息,再填写每年除去学费和住宿费之后的每学期消费支出。然后列举了以下真实事例:

李颢近日被确诊患白血病,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骨髓移植手术是他生命的唯一希望。但是,共三十到五十万的手术费和术后恢复治疗费让一个普通的家庭陷入绝境。李颢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同学。在获知自己已患重症,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认真学习,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发光发热。在学习上,他勤奋刻苦,成绩良好。曾获得过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电脑DIY装机技能竞赛高中组决赛一等奖(恒福中学校园网 http://www.hfedu.net)。

让被调查者选填面对该事例的募捐时将会捐献的金额。之后又涉及了其捐献是否会受同被捐赠者的关系、捐赠的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一年合适的捐赠次数等问题,答案的取值办法见表1。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率100%,经整理共获100个有效样本。数据整理汇总结果的统计描述见表2

 

2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样本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中值

标准差

Y

100

1

100

23.71649

10

1.96878

X1

100

19

28

22.38

22

1.84656

X2

100

18.52093

18.96313

18.8084

18.81136

0.15014

X3

100

1

8

3.33673

4

1.45071

X4

100

1200

9000

3961

3500

1.76945

 

利用Eviews3.0软件包,采用OLS法,经逐步回归,剔除t检验值明显不显著的变量,以提高模型的拟合准确度。经过多次拟合比较(线性模型,双对数模型及半对数模型),我们发现线性模型回归最优(具体回归结果参见表3)。回归结果首先显示,自变量收入(X4)的变动系数a40.001406且显著,即表明收入每变动1000个单位,相应的捐赠金额约同向变动1个单位。这实际上表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慈善捐赠行为基本符合1‰定律

其次,他人捐献额的平均值(X2)的系数为负,且极显著,表明他人的捐献额对被调查者的捐献行为有很强的负影响。这说明对于具体的捐赠者,其他人捐的越多,其捐赠额越趋于减少,即慈善的公共物品理论所预言的慈善捐赠中无法避免搭便车行为。这一结论在回归结果中虚拟变量关系(D3)经逐步回归仍能保留在模型得到进一步印证——慈善的公共物品理论是以捐献者和受惠者外部关系的存在为基础的。

表3 线性模型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1

1.076480

0.840913

1.280133

0.2040

X2

-102.7881

8.953797

-11.47983

0.0000

X 4

0.001406

0.000890

1.580863

0.1177

D3

5.831358

6.578125

0.886477

0.3779

D4

4.790676

3.039553

1.576112

0.1188

C

1919.802

168.9054

11.36614

0.0000

R2 0.626139       对数似然值 -362.3659            F28.13646

 

 

再次,尽管起初将年龄、性别、学历、宗教等人口特征纳入研究模型,但在因t检验值十分不显著而被剔除,仅有年龄(X1)一项得以保留。出现此结果的可能解释为,中国大学生群体在学历、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趋同性,从而导致在模型中相应的t检验值难以通过检验,而年龄则差异较大,如硕士生和本科生之间一般有17岁的年龄差。回归结果显示年龄(X1)这一因素和捐赠额正相关,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慈善捐赠的认识提高了,故更可能做出捐赠。

最后,由回归结果知,捐赠的便利性(D4)也对捐赠额度有较大影响。这和直觉知识相印证,即募捐的形式、程序和地点越方便,人们越有可能捐赠,募捐到的数额也可能越多,没多少人会专门到某地去捐赠或为了捐赠而排长队等待。

5. 小结

由回归结果分析知,大学生群体的慈善捐赠额度基本是其年消费支出的千分之一,即1‰定律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适用(更广范围人群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因而可借此测定针对学生的募捐工作的效率。其次,从调查统计结果可知,次数(X3)平均值为3.336735,即人们认为一年合适的捐赠次数(X3)约为三次。这启示我们,募捐最好不要太频繁,否则其成效可能会递减。或许次数少些,但每次募捐的持续时间适当长一些其效果会更好。另外因捐献活动中明显存在免费搭车现象,故在实际的募捐中使目标人群越少知道其他人的捐献额越好。比如,采用设立募捐点的方式或许比进行团体募捐收效要好(当然以团体募捐方式或许工作的进展速度较快)。本文初步采用计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基于不在意资金学说以及慈善捐赠的相关理论假设,对试验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但因样本范围仅限于学生且样本量较少,模型的拟合结果并不理想,回归结果中决定系数并不高(R20.626139)、模型拟合结果中常数项过大有些不合实际以及各变量t检验值不太显著等。因此取得更广范围的样本数据,利用更新的数理方法进行分析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chiff,j.(1985)'Does government spending crowd out charitable Andreoni,J.(1989)'Giving with impure altruism :application to charity and Ricardian equival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7.

[2] SteinbergR.(1987)Voluntary donations and public expenditure in a federalist syste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7,24-36.

[3]尼古拉斯.巴尔和大卫.怀恩斯.福利经济学前言问题[M].贺晓波、王艺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藤图电子出版社,2000.

[4]王征兵.不在意资金刍议和慈善捐赠[J].学术研究,2003.1:47-49.

[5]Margolis(1982)Selfishness, Altruism and Rationalit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贺力平.慈善行为的经济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6(2): 6-11.

[7]Hochman,J.M.and Rodgler,J.D.(1969)Pareto optimal redistrib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9,542-557.

[8]Reece,W.S.(1979)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new evidence on household behavio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9,142-151.

[9]马小勇.慈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93-98.

[10]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1]王征兵.不在意资金刍议[J].经济学家,2000年第1:121-122.

[12]叶航.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学家,2005.3:22-29.

[13]陈彩虹.经济学的视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4]卢汉龙.基金会管理与第三次分配[J].检查风云,2005.9:8-9.

[15]杨立雄.慈善经济学面临的危机与范式转变[J].学术研究.2005.7: 5-12.

[16]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8]叶航.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8:84-93.

[19]张旭昆.试分析利他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7-20.

[20]Becker.,G.S.(1974)The effect of co-payment on the poor,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9,129-142.

[21]Arrow,k.a.(1981)Optimal and voluntary income distribution, in S .Rosefielde(ed.)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Economic of Soviet Socialism: Essays in Honor of Abram Berg 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Cornes,R. and Sardler,t.(1984)The theory of pubic goods :non-Nash behaviour,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3,367-379.

 

                 刊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2)P390-395

  评论这张
 
阅读(1320)| 评论(1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