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陷阱
王征兵
每一位老师,一旦站上讲台,都想把课讲得很精彩,希望学生听得如痴如迷。没有人想把课讲得让学生昏昏欲睡,甚至大量学生逃课、旷课。每一位学生也都希望能遇到讲课精彩的老师,在快乐中学到知识。然而,老师与学生都常常身不由已落入“师生陷阱”,不能自拔。
如果一个老师讲得不好,学生就会无精打采、甚至逃课。老师看到台下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稀稀拉拉只有几个学生,很快就泄气了,也就没有激情慷慨激昂地演讲了,结果课讲得更糟。既是有些老师用点名的办法强行让学生来到课堂,但你看到台下的学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看小说,有的无奈地等待下课,你还有激情把课上好吗?你还有动力晚上点灯熬油备课吗?毫无疑问,老师的课只能讲得更糟。老师讲的更糟,学生则更加觉得听课索然无味。这样,则进入一个师生恶性循环的陷阱。一旦进入恶性循环的陷阱,则很难打破。
如果老师讲得很精彩,则学生会群情激奋,掌声雷动,交口称赞,那么老师更加口若悬河,潜力则得到更好的激发,甚至把讲课不再当作一种工作,一种职业,而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老师得到肯定后,课上的更好。老师的课讲的更好,则更能得到学生的拥戴和尊敬。于是,形成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和良性互动。一旦进入良性循环,也很难轻易打破。其实,也如同陷阱一般,不能自拔。所以,绝大多数讲课精彩的老师,科研水平都很一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一系列讲课名师,但这些名师大部分在学术界同行中是没有地位的,甚至被蔑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学术水平平庸。他们之所以学术水平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才智和精力都陷入学生掌声的“泥潭”中。没有精力、甚至没有兴趣再去做科研工作。由此可见,讲课精彩也是一种“陷阱”。
我们很少见到讲课和科研都做的很好的老师。如果有,那也是极少的,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无论是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还是恶性循环,都是一种难以自拔的“陷阱”。那么如何才能破解“师生陷阱”呢?
其一,当老师讲课不好的时候,学生要支持老师和鼓励老师,而不是心不在焉,甚至逃课。你们的掌声也许会让一个教学名师诞生。老师面对学生的漠视,不要气馁,仍然要尽心尽力。也许你的努力会扭转乾坤。
其二,讲课精彩的老师,不要过于沉迷于学生的称赞,必须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尤其是大学老师。只有把科研与讲课都做好,才能获得同行与学生的共同认可。
当然,这只是从理论和理性的角度去说的,真正要做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