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一门神奇而又充满诱惑的学科
王征兵
2014年12月13日,在华南农业大学参加了“2014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讨会”,聆听了农经届各位“大腕”们睿智的发言,勾起了我许多回忆和感悟。
尽管当年高考时,我的人生理想不是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压根也不想上农大,但由于高考的失误进入西北农业大学学习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不知不觉间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后来竟如痴入迷地爱上这个专业。爱到什么程度呢?爱到了感觉一生研究她还不够,如有来生,还愿继续研究她。
2012年,在广西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上,我做大会主旨发言时,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中国将来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那他(她)一定是研究农业经济的。”尽管这句话让“非农”的经济学专家听到后,我要遭“拍砖”的,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对农经专业的痴爱。
我认为目前中国农村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在中国农村探索出来的规律,如果是中国第一,也就是世界第一。而“非农”经济与发达国家有许多同质性,人家已经研究了几百年了,并诞生了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实在难以超越。所以,我认为农经学科充满许多值得挖掘的“宝藏”。
农业经济学已经有的规律:蛛网理论;屠能圈理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同步理论;农业生产全过程负责理论等等。有待探索的理论:
然而,农经学科的研究也令人担忧。过去的农经论文多是一些常识性的重复,这些大话、空话式的论文都是垃圾。现在的论文变成了晦涩的数学模型,不仅外行看不懂,甚至内行也看不懂,但缺乏思想和观点,缺乏逻辑推理和理论思辨,变成了数学游戏,甚至“数学作业”。同一个模型,几百个人、几千个人拿来不同的调查数据往里套,这与做数学作业有何区别?农经论文从一种垃圾变成另一种垃圾。
什么是研究?研究是对未知规律的探索,那么每年这些海量般的经济学论文有几篇论文有新的发现?
我很赞同民盟中央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温思美在会议上讲的一句话“不要迷信SCI、SSCI,而要看他到底研究出了什么规律?”当然,我们农经学科发表的SCI、SSCI论文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但同时要看到研究的本质,而不是盲目追求SCI、SSCI。
判断一篇论文的好坏,关键是看它是否有新发现,而与论文的形式无关,它可能是定性的,也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一个数学模型,谁能否认它是一部好论著呢?虽然一些西方学者不赞同它的观点,但不能否认它是一部优秀的论著。我看到过许多用复杂模型研究教育问题的论文,但有谁能超越孔子的思想呢?虽然孔子的论著里没有一个数学模型。
2008年,我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荣幸而又惶恐。荣幸的是全国只有13个成员,我竟然是其中之一;惶恐的是我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与其他委员相比,差距太大。六年来,由于参加国务院学科组会议,频繁与国内一流学者钟甫宁、温思美、戴思锐、温铁军、何秀荣、李崇光等接触和交流,零距离感受他们的思想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当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农经学科的痴爱和热情。
我仰慕和欣赏他们的才智,我也陶醉在他们与我共燃的激情里。
我虽然痴迷于农经专业的研究,也先后提出了“不在意资金”、“精细密集农业”、“绝对收入原理”、“劳动无成本原理”等新观点,这些观点曾发表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经济学家》等报刊,但自己并不满意,总觉得漏洞和不足太多。
我喜爱农经,也希望做出一些研究。愿上帝赐给我智慧和力量,让我觅得“真经”,那怕只探求到一条真理,也终生无憾了。
2014年12月13日于广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