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精准扶贫路,吾等上下而求索!
王征兵
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已无法感知什么是贫困,我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亲历了贫困,许多贫困的记忆至今仍历历在目。
记得上小学时,学费只有五角钱,但就是这五角钱,让父母搜肠刮肚,不知从何处筹措?父亲低着头,在家中痛苦的徘徊。上高中时,家距离学校十几里路,坐公交只需1角钱,但三年时间几乎没有坐过公交,更买不起自行车,硬是步行了三年!父母在六十岁以前几乎没有进过医院,生病时,豆大的汗珠不停往下流,为了省钱不去医院诊治。后来我工作了,父母才病有所医。
当今,多数人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仍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依然贫困。如果一个国家仍有一部分人食不果腹、病无所医、居无其屋,那么无论其他人多么富有,这个国家都不能称为一个真正文明的国家。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不是看富人过得多么奢华和逍遥,而是看穷人是否过得有尊严和保障。所以,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消灭贫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已成为国家战略和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识别贫困并实施精准扶贫是一个理论难题和现实困惑。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求和摸索。
最近,我在农村做了一些调查,惊喜的发现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种组织和群体都投入到精准扶贫的洪流中,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我和我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的战斗中。
2015年11月,为了帮助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揉谷乡姜嫄村脱贫致富,我和我的博士研究生为该村免费编制了《姜嫄村产业转型方案》;
在这之前,就曾免费为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办消渡村编制了《消渡村产业发展规划》;
从去年至今年,我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组织“创行团队”义务帮助陕西省周至县红旗村销售蜂蜜;
2016年7月16-18日,本人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扶贫团团长,与我校多名教授在陕西省合阳县免费对樱桃、红薯、苹果等农业产业进行诊断和指导;
最近,我和我的学生又深入秦岭深山,来到陕西省镇安县月河镇太白庙村调查,诊断和寻找这个贫困村的发展之路,我们撰写的两万多字的《太白庙村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刚刚完成初稿;
我的博士研究生高帅也刚刚完成20万字的专著《贫困识别、演进与精准扶贫研究》,本书即将出版。
只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精准扶贫的探索和行动中,贫困户就会早日脱贫,中国就会早日进入“众乐”的文明社会!
评论